當2013年終于畫上句號時,棉紡織行業又經歷了比較艱難的一年。
這一年,棉紡織行業發展實屬不易。外有印、巴紗線對國內中低端紗線市場的沖擊繼續加大,內有國產棉花質量下降、生產成本剛性上升較快等不利因素影響,加之內外棉價差巨大、市場需求減弱、融資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大中型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和產品創新,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訂單也趨于向該類企業集中。而相對而言,中小企業的開工不足、運營困難、關停限產比往年嚴重。”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向《紡織服裝周刊》記者表示,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我國棉紡織行業整體依然保持了平穩運行的態勢。2014年,隨著各項改革的推進,預計棉紡織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注中小型企業是未來重點
棉花問題依然困擾著棉紡織行業發展。
從這兩年棉紡織行業發展的軌跡來看,棉花問題是一個繞不過的坎,2013年亦如此,它依然困擾著整個棉紡織行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先進的紡紗生產技術、優秀的操作員工和完整的產業鏈,以及超過13億人口的需求,紗線市場化程度較高,理應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現實的情況是,2013年國內外棉花價格近5000元/噸的價差,導致我國紗線產品失去了應有的市場。“懸殊的棉價差大大減弱了企業低支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朱北娜說。
在國內紡織企業紗線產品失去市場的背后,卻是國外進口紗大量進入中國。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紗線產品在我國中低端紗線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0月,我國棉紗線進口達175.1萬噸,同比增長44.2%,持續了2012年的增長態勢并持續升溫。
“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為我國棉紗線進口三大市場,其中巴基斯坦紗線占比最大,而印度棉紗數量增長最為迅速。印、巴紗線以中低支純棉紗為主,對國內的中低支紗生產企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導致虧損。”朱北娜進一步指出,隨著國內市場對國際棉紗需求的增加,國際棉紗價格也在頻繁調整,導致國內紗線市場出現一定的波動。
隨著紗線產品被國外企業逐步占領,國內的一些中小型企業運轉異常的艱難。
朱北娜介紹說,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工作了解到,2013年,我國大中型棉紡企業的紗布產量小幅增長,但增速放緩。以純棉常規產品為主的棉紡企業,由于過高的原料成本和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再加上銷售不暢,部分小企業庫存增加,出現了限產或關停的現象。
“小微企業關停現象較為嚴重,也有部分小企業為留住工人、不停車和分攤成本,不得不無利經營。”朱北娜憂心忡忡地說,對上述情況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正在努力開展工作,爭取有利于行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并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反映企業訴求,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現代技術是永恒的選擇
發展雖然艱難,但是在困境中前行的棉紡織行業,在去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是在品牌、技術以及產品結構調整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為行業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力量。
品牌意識和精品意識得到了加強。“現在很多企業樹立了品牌意識和精品意識,注重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品牌附加值,同時也不斷提高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使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朱北娜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共推薦11個最具影響力的紗布品牌,色織布新產品63個,產品開發貢獻獎9個,年度創新人物2人,全紡技術能手2人,全紡突出貢獻個人2人。
在棉花原料問題不能得到解決時,加大非棉纖維的使用無疑成為了棉紡織企業穩定發展的一劑良藥。
2013年棉紡織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情況,采取差異化戰略,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非棉纖維的使用和技術的創新,利用差異化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力,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到2013年底,非棉纖維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60%左右。
技術改造是企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手段。朱北娜介紹,2013年棉紡織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更換了效率更高、用人更少的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也緩解了用工難和人員成本上漲等問題,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棉紡織行業帶自動落紗細紗長車數量已累計達1400萬錠。
除了上述主要的措施外,企業還積極進行兩化融合,推廣ERP管理系統,加強內部管控,提高管理效率,由傳統管理、單一化管理向現代管理、模塊化管理邁進。
“以上的這一切都在說明,盡管行業運行面臨困難,但是行業進步的腳步沒有因此停留,行業上下同心,積極應對,呈現眾多亮點。”朱北娜欣喜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