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區域貿易結構趨于協調
2013年東部地區進出口平穩增長,中西部地區出口活躍。廣東、江蘇等7省市對外貿易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區貿易活躍。2013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山東和福建等7個省市合計進出口值達3.3萬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的重慶、河南、安徽、云南、陜西、甘肅、貴州等7個省市外貿增速都在15%以上,合計進出口占進口總額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
貿易規模全球第一,提質增效更為重要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20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是產品大國,但還不是質量強國。實現貿易強國夢,是我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努力方向,而要加快打造貿易強國,努力提高外貿易增長質量,提升外貿企業效益,變得十分重要。
1.提質增效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年來,我國外貿發展更多的是靠“以量取勝”,而不是“以質取勝”,其中出口商品中能源資源、日用消費品等產品占絕大多數,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缺乏。我國企業長期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出口貨物90%是貼牌商品,利潤率極低。因為檔次低,前些年我國出口7億件布鞋才能換一架空客飛機;沒有品牌,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大約賣10美元,我國企業只掙35美分;沒有專利和核心技術,2011年我國手機出口8.8億部,利潤只有1%。
世界質量專家指出,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是和平占有市場的有力武器。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在全球經濟仍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可以通過提高出口商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知名品牌的產品和企業,促進外貿增長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打造經濟升級版需要加快外貿提質增效
產品質量升級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有效方式。產品質量是通過品種品牌、可靠性耐用性、適應性符合性、檔次等級等,幫助企業實現效益,這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體現。比如,調整優化經濟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外貿出口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最終都是通過提升產品設計水平、性能、檔次等來實現。產品質量的提高,可以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宏觀層次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全社會經濟轉型;在微觀層次上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實現產品升級,推進產業升級。
我國一些產品產業,像鋼材、有色金屬、石油以及石油煉制品和化肥、農藥、有機原料、橡膠制品等化工行業的主要產品,其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但更多的產品產業仍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很大,需要加大質量提升力度,全面推進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經濟是基礎,質量是基礎的基礎。通過質量提升,可以改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矛盾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化解轉型風險,處理累積矛盾,實現和諧發展。
3.提質增效是提高全球競爭力的必要途徑
質量和效益質量體現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單位時間內的生產數量、品種、規格是其生產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產品的可靠性、尖端性、實用性等,代表其國力、實力。正是因為產品質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質量工作,把提升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基本途徑,為經濟升級提供支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動力。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制定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進行調整,這期間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時期,國際分工和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大國關系和全球經濟治理也在調整,新的科技進步和產業轉移正在醞釀,環境及能源資源安全等問題更加突出。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在我國外貿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要逐步轉變一味追求高增長的觀念,接受和適應中國外貿適度增長的事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在激烈的全球貿易競爭中,努力提升外貿競爭力。
哪些因素影響外貿提質增效
影響未來外貿提質增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受到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融資成本、環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約束,但從總體看,未來我國外貿發展條件總體向好的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出口形勢總體是樂觀的。在鞏固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傳統優勢外,高鐵、火電、裝備制造等高技術產業有望成為拉動出口的新增長點。
1.支撐外貿加快提質增效的正面因素
一是國內經濟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外貿發展的基礎依然穩固。2014年將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此外,加快自貿區的建設以及擴大內地延邊地區的開放改革戰略,也將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國經濟全方位開放的優勢,推動外貿進出口的增長。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處于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依然較多。加之近年來持續的轉方式、調結構努力正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從企業來看,金融危機后積極推進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的產業和企業,具備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活力。
二是國際經濟的大環境趨于好轉,國際市場空間有望擴展。發達經濟體加快回暖,有望引領世界經濟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也將改善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隨著美國經濟溫和復蘇,歐洲逐步走出衰退,日本經濟回升,外部需求環境或將不斷改善,全球貿易規模已經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