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基于比較優勢。中國紡織產業在過去30多年中具有勞動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那么,下一步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是什么?我認為包括兩個方面:規模和效益并舉和可持續發展。首先規模和效益并舉,沒有規模作為基礎,我們就談不到產業的強,特別是面對現在如此之大的市場容量,必須以規模作為基礎。但是,下一步規模效益并舉,一定要把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為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環節。通過勞動生產力的提升促進效益的提升。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既有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友好,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同時也有在消費過程中如何形成對我們品牌的消費黏力和品牌忠誠度。
賈康:納入全球視野
全面改革發展
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結合紡織行業,當前最實的一條線索就是攻堅克難,沖破利益固化藩籬全面改革。紡織工業的發展實際上需要更充分的與外界互動。我們注意到,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是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當前有一個說法叫“制造業重回美國”。這個重回不是簡單的回,而是升級版的回。有分析說,中國紡織業的元素要流入美國,這意味著我國紡織業在美國本土上將有新一輪的升級,這些都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和外部互動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因此,要使我國紡織工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就應該將其納入全球視野全面發展。
斯坦芬·克勞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自覺追求環境友好
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在調整中站穩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我想應該是技術創新。控制勞動成本、提高生產率是目前需要我們做的。其中提高效率最為重要,我們要從工人效率、生產程序、工廠布局、運行時間方面進行提高。另外就是要防止浪費,節能實際上不是負擔,而是行業發展的趨勢。這使得企業必須要進行更新和改造,使自己對環境更加友好。
業內聲浪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 端小平
2013年行業運行呈現“難、穩、亂”三個特點。難,產能增長,而開工率卻持續下降;低增速和高庫存逐步成為一種常態。穩,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來看,行業總體效益有一定增長。亂,大家看不清方向,不知道何去何從,當然,這也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容易產生的現象。
對于產能過剩問題,按照2020年全球化纖總量的預測,我們還有很大的生產空間。從2010年、2011年化纖行業報表可以看出,超出了傳統化纖業應該有的利潤。這說明市場的供應和需求之間一直在發生系列波動,這個波動就要我們思考如何深化改革。
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 陳志華
在2013年各方面因素不利的形勢下,印染行業還是交出了相對不錯的成績單。從行業具體情況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跟幾個主要變化有關。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一些數字化技術開始得到企業的重視;行業準入工作進一步得到推進;結合淘汰落后產能,行業先進裝備的比例得到提高;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以及生態安全方面的工作也有所提高。
行業目前主要以加工為主。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達3600多億元,但實際上這里邊相當大一部分屬于工業增加值,如果要減少單位產值的排放,從行業自身來說,應該延伸產業鏈,改變營銷模式。要加強原料采購、研發,以及銷售環節,盡可能的增加直營比例,這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點,也是協會動員企業轉型的一個方向。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 李陵申
2013年,就行業自身發展而言,遇到了一些困難。一是2013年行業投資效率下降,在產品高端化過程中,投資成本急劇增加,使得投資效益遠遠不如10年前的水平。二是低端產能集聚造成市場混亂。三是耳熟能詳的品牌幾乎沒有。四是市場控制能力弱,在下游沒有話語權。五是跨部門銜接難度大。
德國的服裝、家紡和產業用分別占30%、20%和50%,整個產業非常發達,在建筑材料方面、軍事領域、生物醫用領域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今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論壇還是以醫用為主,現在的血管實驗僅停留在動物身上,要用在人身上,可能還需要10年,20年。所以,產業用紡織品未來市場非常廣闊,但是前進過程中困難也非常多。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 王茁
從市場消費角度看,現在的市場消費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已成定局,而且可能延續較長時間。價格方面,2013年零售價格增長不到1%,預示著服裝未來可能趨于性價比更為合理的態勢。出口方面,處于量少價增的態勢,這應該是一個利好。行業未來的發展正步入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尤其做內銷的品牌要強調終端,強調產品創新。原來我們出口價格低,在全世界具備競爭力,現在生產要素改變,需要我們在工藝上、制作上,包括營銷模式上具備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形成一種加工型品牌。
目前我們進入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企業品牌國際化問題。這不單是市場國際化問題,它包括資本運作國際化,市場運作國際化,供應鏈生產國際化,產品開發、設計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的問題。那么,我們的大型企業,在國內各個地方占領市場已經不足以支撐未來資本市場的訴求,未來的發展除了練內功、增加產品競爭力、增加內涵式增長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