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在近幾年步履艱難的發展進程中,從傳統發展模式中加快腳步摒棄傳統,擁抱創新,并從以往的粗放式企業經營邁向精細化運作。如果說近兩年中國服裝行業在相對的寒冬期中度過,那么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新舊模式發生全面碰撞,取而代之的經營理念或模式便在如今行于拐點之上。
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與線下經營的相互融通,基于實體和虛擬相連接而形成的促進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模式應運而生,我們所熟知的云端、物聯網、大數據都對服裝行業今天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大數據相對更廣泛地運用于服裝行業中。
最近流行一句話:還沒有大數據?等著被競爭對手淘汰吧!隨著大數據的炙手可熱,這樣的論調逐漸多了起來。的確,大數據已不可避免地被人們所提及。近日,在“如意·2014中國服裝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商業精英,專門針對服裝行業的大數據話題展開了思想碰撞,探討大數據在服裝領域內的應用與落地,甚至在大數據模式下未來將衍生的其他模式應用。
大數據的應用
很多人都說大數據是“無形的使者”,當然這只是站在消費者層面形容的,服裝企業本身及大數據運營者卻深知這是將無形轉化為有形的橋梁。
以主打科技創新的世界運動巨頭品牌耐克為例,在耐克眾多的鞋款中,“Nike+”跑鞋通過無線Nike+iPod運動組件與iPod實現信息互通,Nike+系列的核心價值在于所構建起來的龐大的線上社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社交。比如,當消費者的跑步狀態更新到Nike+的賬戶里時,朋友可以評論并點擊一個“鼓掌”按鈕,這樣,消費者在跑步的時候便能夠在音樂中聽到朋友們的鼓掌聲,以及在最后沖刺時有特別的聲音為其助陣。隨著跑步者不斷上傳自己的跑步路線,耐克也掌握了主要城市里最佳跑步路線的數據庫。目前,社交應用有很多細分市場,例如社交+招聘、社交+電子商務、社交+興趣,而分享運動數據意味著分享隱私,Nike+打開了社交應用的又一個細分市場。
從營銷角度看,這屬于大數據營銷的范疇,耐克并不希望消費者穿完一雙鞋就扔掉,它的目的是和消費者建立一個更為牢固的關系,不僅要讓目標群體使用自己的產品,還希望得到反饋和提高附加值。
不過也應該看到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推進,降低大數據分析成本,簡化部署難度,提高分析速度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首要關注的方向。創新的大數據技術和解決方案,能夠實現數據的快速挖掘與分析,幫助企業驅動大數據價值,從而深化客戶關系,規避風險和詐 騙,提升業務表現。
上海紐約大學講席教授陳宇新解析:“營銷的角度來說,大數據的到來使服裝企業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個體消費者的偏好,這也是所謂的大數據微時代,互聯網大數據可以使得服裝企業實現測量優化和傳播企業信息,最終以針對性落到個體消費者身上,而這種模式很適用于服裝定制服務。”
陳宇新在東歐的一位校友在上海開設了一家高級定制公司,“他向我介紹了他們做高級定制的流程。從特殊的溝通到設計初稿,然后再選擇這種方案進行深化的設計,從確定面料到制作調整再到支付完工這個過程,他們搜集了一系列數據,通過了解消費者定制的時間段及定制集中期,為每個顧客建立檔案,搜集顧客的購買頻率和單次購買數額、偏好、服裝款式等信息。雖然最初數據很少,但經過幾年耕耘,他建立起龐大的消費數據庫,利用這些數據甚至還能挖掘出潛在客戶。”
從宏觀角度來看,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實驗室,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成為一個數據,這些數據被收集起來以后,將有可能為未來建構商業模式及商業競爭提供更多的重要依據。
大數據的落地
當然,大數據炙手可熱,而熱就意味著有泡沫,在眾多的服裝企業中不乏一些企業為了盲目快速追求利潤,且并未對大數據進行深入了解,便走上了大數據“燒錢”的不歸路。隨著大數據的不斷被“神話”,似乎該模式多數情況下只浮于理論基礎上,由于數據量缺失、大數據清洗和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數據可視化瓶頸等問題,大數據一直遲遲未能落地。北京賽制時代信息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康強調:“大數據僅有數據信息是不夠的,數據多并不代表有價值,真正的大數據應用一定要跟我們所處的行業進行深入融合,為行業的業務等需求作分析才能真正產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