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國儲棉的拋儲必然會對世界棉花市場造成不可回避的打壓,但是所有的被訪者(無論國內國外)都無一例外傳遞這么一個信息:中國政府絕不會有意打壓國際國內棉市,相反,中國國儲棉的拋儲將會對世界棉市起到一個穩定作用。
高芳說:“國儲棉的功能就是穩定市場,市場低時保護農民,市場高時來平抑。每次國儲棉的投放都是從每年的4月份開始,為什么?一來農民的棉花基本收完了,這時候投放,市場價再低也不至于影響到農民;二來這段時間正好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新棉沒有上市,企業正需要。所以國儲棉的投放政府也是極力維護市場的穩定。所以政府絕不會在收棉花的旺季拋儲。只會選擇在正常年份的棉花收購已經結束,購銷都基本完成的情況下,也就是不大會影響市場的情況下,而市場確實需要棉花的時候拋儲。”我反對設定一個幾年的期限,因為一旦有了任務,拋儲可能就容易有問題。
為了加快拋儲的進程,也是為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儲備棉的投放和進口棉花配額的發放保持一個合理的關系,被普遍認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雖然國儲棉的量比較大,正常情況下都應該停止進口了,專門消化國儲棉。但是不是這么一個簡單的算術關系。對紡織企業而言有的就是需要進口棉來做出口,對這樣的企業而言我們確實應該滿足他們的需要。合理地處理投放儲備棉和發放配額的關系。”高芳說。
中國棉花的出路在于改變生產方式
中國政府費盡心機、花大價錢一會收儲一會放儲,不惜冒著降低中國整個棉紡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要去“托市”、搞出近三年來這么大的動靜來的根本原因,說穿了就是為了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生產。的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內地小規模人工種植,中國棉農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甚至只相當于美國的一半。如此低下的競爭力當然必須依靠政府的補貼和保護,除開收放儲政策,對國外棉花實行的進口配額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滑準稅等等,無一例外都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
但是農民的利益真的保護到了嗎?落后的生產力應該得到保護嗎?
中國棉花協會去年12月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棉農的種植意向明顯下滑,面積下降了12.6%。這一數據統計局的是下降6.77%。以河南為例,河南一直是我國排在前五位的棉花生產大省,種棉面積一直在1000萬畝左右,產量比較穩定。但是近年來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幅度非常大,目前能有300萬畝就不錯了。江蘇、安徽等種棉大省遇到的情況大同小異。棄種的原因一是種糧的補貼超過種棉,二是種棉的人工費用越來越高,已經占到總成本的60%。據說,像棉花這樣費工費時的作物幾乎沒有。對農民而言,一畝棉花最好的收益是1000多元錢,平常也就是七八百元,這對農民根本沒有吸引力。
“中國棉花的未來出路就是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小規模人工種植必將被淘汰。”高芳說。實際上近年來內地已經出現了不少搞規模化的種植大戶、合作社。比如山東濱州,大的機采企業每到播種和收獲季節就與合作社簽訂合同,連種帶收,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高芳介紹說,現在內地對種棉花還有積極性的,也就是那些成方連片的可以大規模種植的地方。
而山東的魯泰紡織也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棉花種植之路。2001年起,魯泰紡織即在新疆租種了13萬畝的長絨棉,從育種開始的棉花種植在很大程度上既有力支持了魯泰的自身用棉,魯泰還把多余的棉花投向棉花市場。談到中國棉花的未來方向,總經理劉子斌說:“棉花市場要大發展,必須要有大的資金進入,將來實行大田作業、精細化管理,以此來提高棉花質量。”
以新疆為主、內地為輔,大規模機械化精細作業,提高單產和勞動生產率,低產能棉區逐步退出,全面提高國產棉花的競爭力,維持2/3左右的自給率,其余的通過進口彌補。這,才是中國棉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