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工業的起飛階段為20世紀50~70年代末,特征是計劃經濟體制;產品以天然纖維原料成衣為主;生產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市場布局比較分散,生產集中度不高;50年代大躍進期間,雖然我國進口了紡織工業設備,但由于技術工人的缺失,加之三年自然災害導致棉花的減產,紡織業關、停、并、轉的趨勢明顯,生產規模大幅壓縮,據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時期紡織行業產值、稅收分別下降了1/3和1/2。
20世紀80~90年代末,我國紡織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典型特征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大批民營、外資企業進入;產品以大宗紡織品及成衣為主;大量產品出口,紡織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發展;生產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區域集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中國紡織業憑借廉價勞動力優勢經歷了一個迅速擴張的時期。據德國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對世界紡織業勞動力工資成本的統計,在2000年秋調查的54個國家中,中國列第48位,勞動力工資成本僅為日本的2.6%、美國的4.8%。
進入90年代中期,我國憑借勞動力等成本優勢,迅速承接了來自于亞洲四小龍等地區的紡織業中低端產能轉移,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同質化競爭導致供需失衡,且當時多數國企包袱沉重、資金緊張、設備老化,全紡織行業連續多年虧損。后經過國退民進,隨著紡織民企的高速發展,至90年代末,紡織業整體已接近盈虧平衡點。紡織工業是當時我國的大產業,并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占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占全國的11.4%。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國際競爭優勢相對突出的紡織業,2004年我國紡織業的總產值的占比、產業工人的占比、企業單位數的占比均達到了該階段的頂峰。
2005年考慮到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中國企業為建立全球紡織品貿易新秩序做出了“犧牲”,我國出口關稅的主動提高,緩解了短期貿易的正面沖突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紡織業進入了調整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也一路走高,與發達國家及國際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與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相比,中國的工資成本已經不具有優勢。2002年中國紡織業平均工資水平已達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這兩個20世紀90年代后期崛起的國家正日漸成為中國在低附加值、大眾化紡織服裝產品上最強勁的對手。
2007~2008年,雖然歐洲、美國對我國紡織品的設限相繼到期,但以勞動力成本為代表的相對優勢不斷弱化,削弱了我國紡織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暫緩了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2011年的“補償性”工資上漲,加之員工福利等規范化間接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我國紡織業受越南等國家的沖擊越來越大。
2012年以來,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環保等政策性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中低端產能加速轉移至東南亞國家。2013年越南紡織品出口額達230億美元,占越南gdp總值的15%,為越南解決300萬人就業,紡織業成為越南傳統支柱產業。
產業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不斷進步的演化過程,即伴隨著產出的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及觀念意識的變化或變革。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需求因素,如投資結構、個人消費需求等;2)供給因素,如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金供給、生產技術體系等;3)對外貿易因素,如進出口貿易、國際技術轉移等;4)此外,經濟制度因素、環境因素等。
產業生命周期曲線是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的包絡線,通常情況下產業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各階段具備不同的特征:1)導入期,企業數量少,集中程度高;技術不成熟,產品品種單一,質量較低且不穩定;市場規模狹小,需求增長緩慢,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很小;產業利潤微薄甚至全產業虧損;進入壁壘低,競爭程度較弱,產品定價各自為政;2)成長期:大量廠商進入,產業內部集中程度低;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和穩定,產品呈現多樣化、差別化,質量提高且穩定;市場規模增大,需求增長迅速,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增大;產業利潤迅速增長且利潤率較高;進入壁壘低,內部競爭壓力大,競爭形式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3)成熟期:產業集中程度高,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技術較成熟,產品無差異化,產品質量較高;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需求的價格彈性減小;產業的利潤達到很高的水平;進入壁壘高,主要體現為規模壁壘,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手段;持續時間較長,是產業發展的穩定階段,若有技術創新,則會有更長期的持續增長;4)衰退期:廠商數量減少;需求逐漸減少,銷售下降;利潤降低;新產品和替代品大量出現,原有產業的競爭力下降。
對一般產業而言,其生命周期可以被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成長階段。從產業成長性的角度,又可劃分為七大細分產業階段:(1)幼小產業:在開發初期因生產規模過小、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并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2)新興產業:正處于成長期階段的產業,表現為產業總體的市場需求并不大,但增長率卻非常快。即使短時期內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從更長的時期看將對整個產業結構產生較大的作用;(3)朝陽產業:新興產業進一步發展,進入技術不斷成熟、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時期;(4)成熟產業:呈現出成長性放緩,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重較為穩定的特點。成為支柱產業是新興產業進入成熟期的標志;(5)衰退產業:由于技術逐漸老化、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平均成本不斷上升引起規模收益逐漸下降、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并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的產業;(6)夕陽產業:衰退產業繼續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關扶持,也沒有某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來改革原有的技術條件而即將退出市場的產業或產業群;(7)淘汰產業:由于技術老化、需求萎縮、成本上升、長期虧損而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而退出市場的產業。
- 幸棉內衣榮獲尚普咨詢集團多項市場地位聲明2025.06.24
- 「MovEmpower-動融萬象」 清華X安踏 第三屆 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正式啟動2025.06.17
- 數智破局·生態共生:重構全球制造新引擎 2025 WOD制造業數字化博覽會即將在滬盛大啟幕2025.06.05
- 中國領繡?才子智美 2025.04.02
- 「年終狂歡季」正式開啟,“爆單攻略”請查收!2024.12.09
- 抖音電商發布雙11成績單:大促過半,抖音商城GMV同比增長91%2024.11.04
- O2O時代如何利用科技提升全渠道零售效率?鞋履零售業或給出答案2024.10.30
- 回顧經典 再塑傳統 Cole Haan 歌涵推出全新24春款系列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