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已經使用了8年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除了辦公桌椅、書柜、會議桌和沙發外,再無其他“值錢”東西。唯一的“亮點”,恐怕就是墻上掛的“平常心”和“業精于勤”兩幅書法作品,時刻提醒著繆漢根:老板越大,越要有顆“平常心”;企業越大,越要“業精于勤”。
在這兩句話的背后,是盛虹依靠技術創新,將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打造成了一個高科技引領的新興產業。
【人物名片】
繆漢根,吳江人,盛虹集團董事長,曾獲中國優秀企業家、江蘇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曾隨國家領導人出席APEC峰會。
“極限突破”傳統產業升級為新興產業
員工人數從100人增加到3萬多人,企業資產從100萬元增長到400億元,20多年來,繆漢根帶領盛虹締造了紡織行業的一個傳奇故事。繆漢根慶幸自己當年沒有沉淪于高考落榜后的消極,而是以平常心對待成敗得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人生之路。
1983年,高中畢業賦閑在家的繆漢根,進入村里的絲織廠,當了一名工人。拿著每月30多元的工資,開始了自己的“紡織人生”。
摸爬滾打9年后,繆漢根接手了村辦企業盛虹砂洗廠,并帶著工廠一天天壯大。腳跟站穩后,繆漢根又順勢“小魚吃大魚”實施整合并購。1999年下半年,盛虹并購的企業全部實現盈利,集團旗下印染廠達6家。2002年,繆漢根又把目光投向了紡織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化纖行業,并提出研發生產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市場定位。
說到超細纖維,還有個“驚心動魄”的故事:2004年到2005年,盛虹的超細纖維產品已做到0.5dpf,即1萬米的重量為0.5克,居國內第一。后來,國外企業又做到0.3dpf,并放言這是工業化紡絲的技術極限。得到這個消息,繆漢根不斷問自己: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還是超越這一“極限”?
答案必須是后者。盛虹投巨資在歐洲成立研發中心,并聯合清華大學、東華大學專家攻關。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后,盛虹向世界紡織業界宣告,“0.15dpf”,成功突破極限。
繆漢根始終堅信,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的代名詞,通過創新研發,傳統產業同樣可以成為新興產業。
2003年,60萬噸熔體直紡項目上馬,引來業界矚目;2007年,40萬噸溶體直紡超細纖維項目投產,一舉奠定了盛虹超細纖維年產量在全球的地位;2008年,世界第一條專業PTT記憶纖維生產線建成,打破國外對PTT核心技術壟斷;2011年,我國首條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年產3萬噸PTT聚合裝置開車一次成功,成為全球第三家掌握化纖領域核心技術的企業……
憑借在關鍵技術瓶頸上的突破,盛虹一舉解決了行業發展的多個重大技術問題,對加快國內化纖產品創新升級,調整紡織產品結構起到了極大示范和帶動作用。企業自身也一舉進入國際化纖企業行列,在世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化纖產品領域占據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