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傳統的服裝企業是如何轉型成為一個高科技企業的?
“杉杉”進軍高科技
“杉杉”的轉型,從1998年起步。這一年,“杉杉”從浙江寧波遷入上海浦東。此舉開創了外地民營企業總部成建制入駐上海的先河。
“我們到上海來干什么?上海的鯊魚多呀,與鯊魚同游,才能游得更快更遠。”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不僅想與鯊魚同游,也想讓“杉杉”成為鯊魚。“‘杉杉’必須進軍高科技,做一家高科技企業。”
“杉杉”到底要進軍哪類高科技產業呢?
1998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原冶金工業部鞍山熱能研究院一個研發中的“中間相炭微球”項目進入了鄭永剛的視野。
“中間相炭微球”,是一種重要的高科技新型材料,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炭負極材料的主流品種和首選材料,當時只有日本能大規模生產,但進口價格高昂。
在閱讀那份關于“中間相炭微球”項目的技術調研報告時,鄭永剛的腦子里立即跳出了一個主題詞:“填補國內空白。”
當時,鞍山熱能院的“中間相炭微球”項目正處于中試階段,并在申報國家“863”發展計劃項目,項目產品已送往多家鋰電池生產企業進行試用,反饋效果很好,可以替代進口的同類炭負極材料。
這份調研報告說:“隨著使用可充電電池的電子產品品種和產量的不斷增加,鋰電池的市場會越來越大,將取代目前占據市場主流的鎳氫電池,成為通訊電子、動力汽車的主要能源材料,代表著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
鄭永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這不正是“杉杉”轉型所需的“眾里尋他千百度”的“那人”嗎?
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鄭永剛意識到“中間相炭微球”巨大的發展空間。很快,這一“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被確定為“杉杉”進軍高科技的首選項目。
產學研攜手養育大“鯊魚”
項目確定后,鄭永剛立即趕往鞍山熱能院,實地了解項目情況。但是,出現在他眼前的鞍山熱能院“中間相炭微球”項目裝置很小,并非想象中的科技大“鯊魚”。
然而,鄭永剛還是對這個項目的技術和市場前景深信不疑,對鞍山熱能研究院的前沿科研力量格外看重。
“杉杉要想成功轉型高科技企業,就要善于整合產學研資源。”接下來的商務談判,雙方決定分別以項目技術和資金入股,成立一家企業。“杉杉”占股75%,鞍山熱能研究院25%的技術股,按當時6000萬元的注冊資金計算,股本占有1500萬元。
1999年9月7日,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鄭永剛親任董事長,鞍山熱能研究院派一批技術人員到達上海。這是浦東新區支持的第一家以技術評估入股的公司。也是在此時,“中間相炭微球”項目正式列入國家“863”項目。
僅用一年左右時間,新公司就完成了年產200噸“中間相炭微球”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與調試。2001年1月,項目正式投產。“杉杉”生產的鋰電池負極材料,終結了日本企業的壟斷,大大降低了我國鋰電池生產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成本。
因成功實施國家“863”成果產業化,項目產品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使用,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多項榮譽。在年產200噸鋰離子電池炭負極材料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的基礎上,公司年產800噸鋰離子電池炭負極材料項目又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并于2004年3月在寧波杉杉科技創業園建成投產。在鋰電池負極材料領域,杉杉科技成為國內市場出貨量最大、技術先進性躋身世界前列的企業。
一個產學研攜手養育的大“鯊魚”,就這樣橫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