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運動品牌普遍遭遇業績下滑、密集關店的行業危機時,特步還需要為處理來自部分員工的官司分心。因“戰略調整”,其計劃對廣州分公司的部分業務部門進行搬遷,不愿跟著走的特步員工,正因賠償方案申請勞動仲裁。
特步、安踏等相關企業如今也正在謀求轉型,如嘗試拓展童裝、休閑裝、商務男裝等細分領域,但其前景亦不被看好。
關店潮下的勞動仲裁風波
今年2月份起,特步廣州分公司服裝設計部、技術部、材料部的員工先后接到其泉州總公司的通知稱,“為提升公司運營效率,公司決定對廣州部分業務部門進行搬遷,相應部門搬遷至廈門?!?/P>
“涉及搬遷的部門員工人數約80名,其中有40人跟著公司去了福建,剩余的36名員工則執意留在廣州。”有特步廣州分公司員工表示,這些員工表示因個人原因無法隨公司搬遷,希望公司付清欠款并給出相應賠償方案,但沒有得到回復。為了要回賠償,這些員工已申請進行勞動仲裁。
對此,特步國際人力資源總監王志瑜公開表示,已經與大部分“理解”公司的員工達成了協議,并稱愿意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未了問題。
特步廣州分公司的勞動仲裁風波,只是包括特步在內的整個運動品行業,業績不佳致密集關店行為的一個縮影。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表示,目前國內的運動品牌集體遭遇深度調整期,各家企業均在調整策略并優化渠道,大幅關閉門店的現象在該行業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隨著近期上市公司年報的相繼出爐,運動品行業的頹勢被展現在了投資者面前。整個行業的業績及凈利潤均遭遇大幅下滑,部分品牌在去年的關店數量也令人瞠目。6家在港上市的中國運動品牌公司中,除中國動向凈利潤稍有上升外,李寧、安踏、特步等其他5家公司均出現凈利潤負增長。其中,作為本土第一運動品牌的李寧,交出了一份虧損近20億元的“最差成績單”。
而這6家公司,去年關店數接近5000家,集體上演“關店潮”。其中李寧公司關店數量最多,截至2012年末,李寧店鋪由2011年的8255家減少到2012年的6434家,凈減少1821家。匹克的門店數量則凈減少了1323家。
相比之下,特步的財務數據相對好看一些,雖凈利潤下滑16.18%至8.1億元,但營收在行業里罕見的出現0.19%的微增,至55.5億元。其門店數量在去年也只減少了不到100家,在行業中已屬于調整幅度較輕的。
不過,有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特步實際關店的數量,可能比其財報中表現出來的,要嚴重得多。從其今年市場表現來看,持續關店的趨勢仍非常明顯。記者曾就此事致電特步福建總部,但未獲回應。
一窩蜂忙轉型
國內運動品行業在經歷之前高速增長后,如今集體邁入深度調整期,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應對來自需求萎縮、成本高企以及電商沖擊等問題,是擺在各家體育用品行業企業面前的現實難題。
“各家企業都在謀求轉型,如361°正轉向休閑服裝和童裝,匹克正在謀求國際化,而安踏試水的方向則是童裝及戶外系列?!鄙虾*{格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炳良表示,特步也正在嘗試向更多的服裝領域去拓展,其中包括商務男裝及童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