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鏘時期的“上海灘”,產品線單一,僅局限于女裝,設計師以中國的傳統裁縫為主。雖然“上海灘”在歐洲上流社會已頗具名氣,但是產品的賣點僅限于老上海的風情,傾向于定制。
1997年,發展順風順水的“上海灘”在加快國際擴張的過程中慘遭滑鐵盧,而后,鄧永鏘將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出售給了歷峰集團,自己則選擇退出。
被收購后,歷峰集團用相同于卡地亞、登喜路、伯爵、萬寶龍等一批奢侈品牌的定位方式重新定位了“上海灘”品牌,對“上海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但在薛勝文看來,歷峰集團收購“上海灘”這一品牌的發展情況并未如預期順利。
據了解,轉型后的“上海灘”將目標客戶群體鎖定在25-50歲中高收入者,在女裝的基礎上,加入了男裝系列和更加年輕的產品系列,并融入現代化的時尚設計元素和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灘”大量擴充了產品線。在業界看來,擁有更多的衍生品是奢侈品區別于一般品牌的特質之一,按照萬寶龍、伯爵等奢侈品牌的運作經驗,“上海灘”現任行政主席雷富逸為“上海灘”開發了一系列的衍生產品,增加了男裝和童裝,后又擴大到配飾、家居用品、中裝定制等多項服務。
“歷峰接過‘上海灘’后對其大刀闊斧改革,已將其品牌精髓遺失,這對‘上海灘’的長遠發展將造成嚴重影響。” 薛勝文認為,歷峰毋庸置疑善于渠道、品牌運作,但其急于將品牌推向國際市場,而忽略了“上海灘”的特性。
就在不久前,歷峰集團董事會主席JohannRupert表示,集團應該盡早擺脫那些令人失望的品牌。他指出,集團所做的收購并不是總能成功,所以必須更快地處理壞的投資。因而,“上海灘”頻頻關店被解讀為將遭遺棄的預示。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對歷峰集團而言,關店僅是一種市場策略改變,并不代表“上海灘”這一品牌失去了價值。但不乏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直言,目前“上海灘”對于厲峰而言如同“雞肋”,作為中國“唯一奢侈品牌”,自然發展前景值得期待,但目前,其盈利水平難以對歷峰集團做出較大貢獻。
在葉琪崢看來,現在,“上海灘”的高速發展時期或已過去,“這幾年它的變化并不大。”作為生活方式品牌,其擴展產品線無可厚非,只是目前在新品發布上已經到了一定程度。
對于是否會被出售,葉琪崢表示存在可能,從財務投資角度來看,如果有很好出售價格,歷峰集團將品牌賣掉似乎并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