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3月開始,耐克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核心區域的臨街店被裝修圍欄包裹住,這家原本集合跑步、籃球、AIR JORDAN(耐克子品牌)、NIKE ID(定制服務)于一身的直營店,在近期重新開業之后大變身。從一個不容易發現的小門上樓后,才發覺原本兩層的店面被縮減到二樓的一層,專營跑步品類產品。
耐克官方并不否認關店和改建有縮減成本的考慮,但耐克大中華區資深傳播總監黃湘燕在接受《21CBR》記者采訪時,如此解讀耐克的上述做法:“零售店面的評價體系在今后已經不能單以體量大小為標準了,我們希望從另一個詞語考慮——精致。我們希望今后把專項運動做到深度和精細化。我們的確在中國遇到了一些挑戰,需要進行商業模式的調整,這應該被看做一場漫長戰役中的一個部分。”
耐克2013年的財報發布后,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5%的數字,在北美地區營收增長18%的映襯下,顯得如此扎眼。其后,耐克CEO馬克。帕克在6月27日于北美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和北美依然是耐克在全球最大的兩個市場,先談中國……恢復需要時間和耐心,我們在進行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沖刺。”
失落的紅利
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后,用快速反應的供應鏈和性價比來誘惑消費者。
26歲的David Homes是美國德州農業機械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他每周健身兩次,定期打籃球、慢跑和騎車,假期則會去海邊沖浪。David Homes對每項運動都會選擇相應的針對性品牌,如跑步、籃球主要選擇耐克和阿迪,越野自行車會穿Jcrew的靴子(一個北美的時尚品牌)。 David Homes說自己最喜歡的還是耐克:“我更看重品牌和技術,特別是明星穿過的裝備。”
26歲的張昊是國內一家外企的員工,他更愿意把健身、運動的時間拿來學習充電和交際應酬,以及假期的旅游。但張昊還是為自己備了一雙耐克的最新跑鞋:“運動散步都不耽誤,有時候打打羽毛球也足夠了。”張昊說,“小時候沒什么衣服選擇,如果有一身耐克,多半舍不得拿來運動而是當時尚衣服來穿。現在當然不會這樣了。”
David Homes和張昊,是北美和中國消費市場的縮影。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對此的解讀是,在美國,運動甚至職業體育從消費者小的時候就開始滲透到其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個高度成熟、穩定、細分的運動市場。“我去美國時常感到驚訝,有60歲的老太太穿著鯊魚皮泳衣游泳、橄欖球球迷用球隊的裝備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坐在家里電視上看比賽。”但在中國市場,所有體育用品品牌都在經歷一個轉折點:時代的紅利日漸消退,新的金礦還深埋地下。
在張慶看來,過去15年,體育用品在中國服裝消費市場還顯稚嫩的時候扮演了一個集運動、休閑、時尚甚至準奢侈品的角色,但ZARA、優衣庫這些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后,用快速反應的供應鏈和性價比來誘惑消費者,尤其是90后消費者“叛逃”。正如耐克在北京王府井的店面讓位于H&M,九棵樹店面讓位于優衣庫。
但運動文化的普及和成熟卻沒有紅利消散得那么快。以中國的體育聯賽開發為例,目前依然不是以企業為主導的、完全職業化、高度商業化的賽事經營體系。球員更看重的是來自贊助商的收入,而不是來自消費者的收入,自然無從談起培養更廣泛的球迷消費文化。
這是中美兩國在體育用品市場的“大勢”不同:在汽車、智能手機等行業,外企們紛紛宣布中國是其最重要的第一大市場。但對耐克而言,中國只是第二大市場,且和北美市場相差懸殊:2013財年,耐克大中華區收入為24.5億美元,北美區的收入達到103.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