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金考拉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明
“作為企業,在思考如何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目前談起國內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自主創新、產業轉移、轉型升級這三組詞是無法不被提起的。而談及產業轉移,又無法不提到地處西南中心的重慶市,這個之前在紡織服裝產業架構中默默無聞的城市,正在崛起成為希望之地。
在這座城市中,作為重慶市紡織服裝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金考拉品牌的知名度并不亞于某些國際大牌,在某種程度上,它在今天更成為重慶紡織服裝界乃至西南紡織服裝產業的領軍者和開拓者。而楊建明作為金考拉的核心靈魂人物,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企業家代表。
采訪楊建明,最初源于由重慶市金考拉服飾有限公司聯合東華大學、浙江三弘集團有限公司、際華三五四二有限公司研發的“木棉多功能紡織品的制造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在2013年11月1日舉行的“紡織之光”201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上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那個重慶難得的艷陽天,楊建明的講述所展現的是一幅廣闊磅礴的貫穿紡織服裝產業鏈的企業宏偉藍圖。
作為典型天府之國的男人,楊建明身上并沒有如閩粵企業家般濃重的董事長氣勢。面寬、眼大、中等身材,低調樸實,但一打開話題,其智慧和個性便躍然而出。
這是一個自明、自省、自信的男人。和楊建明的聊天,首先從他對自己的總結和入行的夢想開始。人,終歸是要有一點夢想的,它是走向成功的原動力。“我從事紡織服裝業已13年,可以說是非常艱辛、努力的13年。因為我算是在紡織服裝界少有的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把整個產業鏈打通的。能做到這些,是因為在入行之初就有的夢想——希望能在這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通過努力去擁有在行業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夠借此將傳統的產業做得更加有價值。這些年過去,還算是天道酬勤,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小成績。”
小成績,是楊建明的自謙。在前13年的奮斗中,他通過自身和團隊的努力,讓《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木棉不宜紡紗的論斷成為虛言,也讓他能夠自豪于自己的付出和得到。
我是木棉第一人
25歲開始創業的楊建明,最初從事商貿代理,銷售健身器材、保健用品等。入行的開端,始于2000年初他進入保暖內衣領域。而從2003年聯手東華大學和上海紡控集團的研發項目開始,他正式與木棉結緣。隨著申報國家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7項獲授權,起草標準3項,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42篇的“木棉多功能紡織品的制造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在2013年11月初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楊建明在木棉領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我是第一個把木棉紡成了紗線,并且做成內衣的。”
在此之前,2013年3月針對該項目的技術評定會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牽頭的專家評委會認定,項目技術與產品整體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多年從事木棉研究的姚穆院士很有感觸地對楊建明說:“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我是第一個把木棉紡成紗線,并做成內衣的。”楊建明深深為自己獲得的成果自豪。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自豪的背后,是連續8年每年投入三四百萬元的巨大資金壓力。對于資本有限的民營企業來說,敢于8年如一日將巨資投入新技術研發,在國內是不多見的。說到這里,自然會出現一個“為什么”,楊建明的回答遠超了一般認知中民營企業家思考的范疇。
“我認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突破,未來將是全新的綠色工業世界,實質和特征就是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降低污染排放,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所以我這些年對技術研發不遺余力。木棉的技術突破在未來會對國內紡織材料的結構調整起到較大的助推作用,不僅將解決國內天然纖維材料特別是棉花的短缺問題,降低紡織材料成本,還將有效解決現有棉產區農藥殘留、土地鹽堿化等環境問題。因為木棉的產量是傳統棉的2倍以上,種植木棉基本上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