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逾之檻高庫存成為普遍包袱
把總部遷到廈門的某體育用品企業高管坦言,分水嶺還有一層意思,如果企業上不了市,還可能意味著由生到死。很多企業為了上市,一味擴充規模,一旦上不了市,規模就會變成包袱,可能離崩潰也就不遠了。
事實上,當下所有的體育用品企業首先就必須面對“高庫存”這個檻,在喬丹體育等待IPO的這段時間里,整個紡織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國內體育用品企業更是步履艱難,高庫存成了難以卸下的一個包袱。
公開數據顯示,李寧、安踏、匹克、中國動向、特步、361度六大國產運動品牌,2011年的總庫存為36.99億元;2012年略有好轉,但總庫存依然達到了33.24億元;到了2013年,各品牌庫存壓力不減反增,僅上半年總庫存已經高達30.29億元。
高庫存伴隨著高壓力。2012年,李寧公司報虧近20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612.98%,營業收入下降24.55%;安踏凈利潤同比下降21.47%,營業收入下降14.21%;匹克凈利潤下降60.06%,營業收入下降37.49%;特步凈利潤下降16.18%,營業收入微增0.09%;361度凈利下降37.58%,營業收入下降11.98%。雖然中國動向凈利提升了72.93%至1.77億元,但其銷售額則同比下滑35.18%,整個體育用品企業一片愁云慘霧。
而伴隨高庫存的,則是關店大潮。據相關媒體統計,六大國產運動品牌2012年關停的店面就將近5000家,2013年上半年,六大國產運動品牌閉門店數量就已高達2249家,平均每天關店12家。
可以想見,“隆冬市場”之下的上市勢必會加劇體育用品企業的兩極分化。與還在苦等敲鐘的喬丹體育相比,已順利完成8.8億元融資額的貴人鳥,在體育用品準上市企業陣營中,無疑最不怕“熬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