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國內一家主做消費品風險投資的公司開始與型牌接觸。當記者問到目前尚不愿透露姓名的該公司此項目負責人——最看中型牌的哪些競爭優勢時,他表示,一方面是他們完整的生產線對質量的控制;另一方面是這個團隊對互聯網的理念及理解。而他表示有些擔心的則是怕“量走不起來。”
其實在2010年,型牌推出不久,就有風投被其創新性吸引,找上門來要進行投資。“但我覺得型牌自身發展節奏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回報要求。這個項目本身不是快速項目。定制需要漫長時間養它,如過于急切,難以真正做出有品質的定制產品出來。”黃岳南說。
目前型牌的用戶有幾萬人次,付費用戶大約幾千人,年營收最高達到500萬元。目前主要還是依托母公司酷紳,每年大約有500萬元左右的投入進行運營。
定制服裝,如何與大數據結合
黃岳南表示,1996年的酷紳決定將主營業務定位于團體裝,國內該領域市場可說是一片藍海,同樣,今天他們推出型牌,也未見幾家對手。即便型牌已推出4年時間,目前除幾個發源于互聯網的小網站在做類似模式,“大部分人甚至還不相信這件事存在的可能性”。
黃岳南個性中具有某種要做“不著邊際”的事的創業DNA。當年他從農業大學物理生物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沒多久,帶著“不想按程序,按可以被算出來的前程來做事”的想法,他辭職去日本“打工”。1995年回國后,他仍舊不想去某個國家大型機構研究所工作,夢想著自己做一家企業,后來他創辦了酷紳。
“每個做企業、創業的人,最初都有很大的夢想和激情。我自己當初想到的,也是成功之后的美妙。但是怎么才能成功呢?其實,這個從一無所有——到成功的過程該怎么走,很多人一開始都沒想清楚。”
1996年,創辦酷紳快一年的時間,業務量非常稀少。這時有朋友對他說:“你們工人、機器都閑著沒事做,給你點團體裝的活兒做做吧。”
至于不再把“團體裝”當作沒事干時做的“活兒”,而是正式把它作為酷紳主營業務是在1997年下半年。“那時我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我覺得團體裝將在中國出現一個大市場,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趨勢下,企業形象會成為企業進入市場的一個重要元素,而服裝是提升企業形象很顯性的部分。”
把原理想清楚并不等于能做好。剛開始他們大批量生產團體裝時,每次一到給企業客戶去交活,黃岳南就會提心吊膽,擔心衣服的各種不合格,“并且老是去道歉,太沒面子了”。
他們逐漸將注意力調整到內部生產系統,并將“讓客戶員工滿意”作為酷紳重要的理念和價值觀。“一次滿意度達95%”,現在職業裝招標都在用這個口號,這口號就是酷紳第一個打出來的,要將返修率降到5個點以下。”
但怎么真正做到讓客戶滿意呢?之后他們還是組織人員用差不多5年的時間埋頭做研發,研制出一整套信息化系統。使用工業化的專業設備、流程、流水線模式,通過信息科技手段,大量減少了人工犯錯機率。而他們當時做的三件事情為后來型牌推出打下伏筆。
第一件事是集成品類,分門別類建造技術線。隨著團體裝的定制,酷紳從量體裁衣中收集到大量人體尺寸數據。可以說,任何服裝品種酷紳幾乎均能制作,比如說西裝、襯衫、商務夾克、褲子等。
第二件事是將定制過程信息化,互聯網直接連進車間。用信息化與互聯網手段,減少傳統工人制作的人工環節。
第三件事是開發 “Etailor”(電子裁縫系統)。他們從2000年開始著手開發人體數據庫系統。就是這個系統,可以處理客戶各種各樣定制需求和信息,從量體開始——到樣板出來這一整套全部細節數據,比如面料信息、款式信息、尺寸信息……他們用這個系統處理了大量的團體服裝定制,正是有了電子裁縫的成功,才有了型牌網上服裝定制的設想。
Etailor是型牌推出互聯網服裝定制模式的核心所在。“我們從過去100萬人量體裁衣過程中記錄下這些數據。”這是型牌模式的內核,也是型牌難以復制之處。
不過,施春蕾告訴記者:“定制在許多環節,機器還沒辦法替代手工。”男裝產品的價值主要是由面料、工藝、樣板決定。目前型牌選用的面料都是世界高端品牌,比如襯衫主要是Thomas Mason、Alumo、Monti等,西裝面料就是scabal、Dormeuil、Vitale等。
“像我們西服的壓線用的全是絲線。而絲線有個特點,打結是打不死的。所以每一件衣服走到這個環節,工人都要先把衣服從機器上取下,穿上手針,一針一線地用手工打結后,再壓到襯里面去,然后再上機器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在她看來,越好的面料越有自己的風格,需要精心對待,才能真正做出一件有品質的衣服。
目前國內也有幾家類似做定制的公司,像埃沃(IWODE)、優衫等。也許囿于定制特性,市場規模都不大,且尚未有一家獨大的情況。埃沃眼下已拿到IDG資本1000萬元投資,黃岳南認為它與型牌模式不同。“大家發展的技術路線不同,雖然它在天貓上也有網店,但運營還是以實體店為主;另外兩家人群定位也不同,我們定位在30~45歲有一定沉淀的人群,埃沃的消費群更年輕。”而在黃岳南看來,“1000萬元要做成定制這件事很難。”
在中國服裝行業,被公認的兩個機會市場是高檔服裝與小批量定制。其中中高端定制市場蛋糕至少有幾十億人民幣。“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1/3人群需要定制服裝,等市場成熟,一家企業年銷售額達到10個億應該不成問題。”黃岳南對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