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安踏體育上市5年來凈利潤在2012年出現首度下滑;361°2012年全年凈利潤下滑近四成,2013年的毛利潤跌幅更是從2012年的16.5%升至28.2%;特步2012年全年凈利潤下降16.18%,2013年首現毛利負增長;匹克體育2012年凈利跌至近五年的最低水平,2013年毛利依然出現12.4%的跌幅。
與體育用品行業的寒冬蕭瑟之象相比,戶外用品行業“朝氣蓬勃”: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2年間,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增速超過40%,形成超百億元的市場。
“今年銷售形勢不是特別的樂觀,但前景看好。”代理多個知名戶外運動品牌的河南超越戶外負責人吳先生說,“這兩年戶外運動品牌的發展很迅猛,每年都有大量的國產品牌出現,國內做體育用品的也都先后進入戶外用品領域,包括安踏、李寧、361°等都有專門的戶外系列。”
形勢
搶占的戶外用品市場的份額不大
然而,進去容易,掙錢不易。
2013年3月,李寧探索戶外用品店正式開業。然而,從2013年年報來看,李寧探索并未為李寧帶來多少改變。
不過,主管李寧戶外鄭州區運營事務的張曉東則信心滿滿,他提供的一份業績報告顯示:從2013年7月李寧探索進入鄭州市場以來,店鋪效益從2萬增長至10萬左右,“逐漸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然而,在Beaume(北客)店長、曾在哥倫比亞和North Face做過銷售的劉女士看來,“(李寧探索)客流量明顯不如旁邊的哥倫比亞、North Face、TOREAD(探路者)。”
河南超越戶外負責人吳先生也直言,李寧等傳統品牌所占的戶外用品市場份額不大。
近年來,眾多體育運動品牌紛紛搶灘戶外用品市場,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銷量都不好。現在戶外用品品牌越來越多了。”劉女士說。
前有始祖鳥、Marmot(土撥鼠)擋道,后有圖途、Beaume追趕,在品牌林立、店鋪環伺的大背景下,李寧、安踏等布局戶外用品市場的求變之路顯得迷霧重重。
劣勢
專業性不強、知名度不高
傳統體育運動品牌進軍戶外用品市場,為何有點“水土不服”?
業內人士說,體育運動品牌做戶外用品,與國外進口品牌相比,在產品的性能和功能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專業性還是不夠強,做出來的產品偏向于休閑化,這可能和它們的定位有關系。它想走的是中間路線,既有泛戶外的,又有都市休閑的、適合普通家庭的。”吳先生說。
“國外的牌子比較響,咱的牌子知名度不高。”知名度和消費者的認可度,也是李寧等品牌進軍戶外用品市場之初就存在的短板。
“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體育用品時,會選擇李寧、安踏等品牌,但是購買專業的戶外用品時,則會購買知名的國外品牌。”資深驢友陳先生說,專業玩戶外的,對牌子的認可度比較在意,一套行頭下來萬把塊錢,兩三年才會更換一次。
而消費者對于李寧、安踏等“都市休閑、運動輕時尚”的慣有印象,也加劇了其戶外運動品牌的疏離感。“他們都是做體育運動裝的,不如探路者等品牌專業。”劉女士說。
優勢
價格優勢明顯,銷售渠道多
現在,戶外用品市場分兩部分:以哥倫比亞為代表,做的是泛戶外、休閑戶外系列,市場需求量大;而以始祖鳥為代表的,做的是專業的戶外系列。
“李寧、安踏等應該是想做休閑的泛戶外用品,并沒有想做專業戶外用品。專業的戶外用品和休閑戶外用品差別還是挺大的,價格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吳先生說。
這就讓李寧探索等國內戶外品牌具備了自身的優勢。“比如一件T恤,國外品牌最便宜的賣199元,國內品牌50多元就可以買到了。”TOREAD(探路者)健康路店的店長李可著重強調了國內品牌的高性價比。
除了親民的價格之外,國內品牌的最大優勢是有銷售網絡,以及一部分固定的客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