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開始的試運營階段,該中心已經承接了上海時裝周閉幕式、華誼之夜等多項高端時尚活動,并被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列為重點建設項目。
國際時尚中心的崛起
創建于1921年的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坐落在楊樹浦路2866號,見證過上海紡織的輝煌,但在上海紡織“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于2007年前后主動關閉廠區生產,遷入江蘇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原廠房2009年4月28日開始改造,歷時3年,最終成功變身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據上海紡織時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長征介紹,改造后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創意時尚地標,不僅集時尚展示、時尚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擁有可容納1200人的“亞洲第一秀場”,還考慮了對外合作交流等功能。通過多功能秀場、創意辦公與設計師工作室,構建了時尚產業大型時尚活動展示與服務平臺。
藉由“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的發布,上海紡織同時公布了旗下四大園區品牌:以時尚體驗為主題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以時尚文化為主題的“M50”品牌、以時尚生活為主題的“尚街LOFT”品牌、以時尚設計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設計交流中心”。
隨著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的面世,上海紡織的時尚產業戰略布局基本完成。
實際上,在時尚產業發展上,上海紡織可謂苦心經營,數度轉身。不但借助創意設計產業,實現了研發提升、產業對接,成功地從傳統制造業轉型為現代服務業;更通過老廠房再造、產業互補和品牌運營,實現了從“創意產業”向“產業創意”的二次轉型發展。從傳統紡織廠到創意園區,從“創意產業”到“產業創意”,“意味著上海紡織不僅完全介入到時尚產業鏈之中,還將成為游戲規則的制訂者。”趙長征如是表示。
作為上海紡織業的老牌國企,依托各類有形與無形資源,上海紡織的轉身之路既有章可循,又獨具匠心。
第一次轉變:從制造企業到創意園區
上海紡織的前身為1878年清政府設立的上海機器織布制造局,1958年變身為上海紡織工業局,1995年改制為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后,于2001年成立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從解放后到1990年代初,上海紡織一直是上海經濟的中流砥柱,也是全國紡織的航空母艦。但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勞動密集型、污染性高的行業需要“遷出上海”,上海紡織面臨關閉與外遷工廠的浩大工程。并從生產型企業轉變為外貿企業。
2000年左右,第一批紡織工廠正式完成關閉。當時的問題是:關閉的工廠以及地皮如何處置?之前,已有米廠采取出售廠房來套現的先例,上海紡織初期也出賣過少量的廠房,但綜合考慮之后,上海紡織開始探索廠房的再利用實踐。
此時,創意產業的理念在上海已有萌芽。由于留學生在國外的辦公區大多由老廠房改造而成,這批人員的回國創業便對老廠區辦公樓情有獨鐘。最早的老廠房自行改造并建立辦公室、畫廊等項目的,就是建于1930年代的上海春明粗紡廠(即M50園區,位于莫干山路50號)。
2001年,上海紡織掛牌成立了旗下第一個上海都市型工業樓宇卓維751。2003年,M50園區在上海紡織支持下,由于入駐藝術家的影響力而逐步成為了上海市創意園區地標,并在2004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上海十大地標之一。
其時,上海紡織雖然對廠房中的企業只收取象征性的租金,但已意識到借助創意產業改造老廠房是一條具有潛力之路。開始規劃園區發展思路,實施批量向創意園區的轉化。
從2005年起,上海確立扶持創意產業園區的政策措施,由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牽頭為符合產業導向的創意產業園區授牌。由于上海紡織創意園區規劃與打造較早,因此在第一批15家授牌園區中占有多個席位。
到2008年,通過近10年的成功探索和創新實踐,上海紡織盤活了近百萬平方米的舊廠房、舊倉庫,創辦了20多個創意產業園,培育出M50、尚街LOFT、西郊鑫橋、浦東雙創園等著名園區,成為滬上最具影響力與規模效應的創意產業及創意產業載體的集聚地。
整個上海的創意產業發展亦風起云涌,出現了超百個園區,授牌園區達到50多個。
第二次轉變:從園區招租方到運營商
在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看來,上海創意園區盡管數量越來越多,同質化競爭和內容產業的空洞化趨勢也越來越嚴重,原因是其被概念化、被規劃化、被模式化,最終被邊緣化。“隨著土地和租差紅利的消失或趨薄,驅使一些園區經營者急功近利,主題缺失,而房地產商和資本的介入,又使一些園區經營者失之浮躁,甚至出現了‘偽園區’現象。”據其介紹,2011年上海文創產業總產值達到4900多億元,但只有400多億元是創意園區內產出的。
實際上,創意園區的物理空間本身也具有瓶頸性。由于廠房的改造屬性,創意園區的辦公環境和配套設施并不具有優勢,加之上海對創意園區的租金有一定限制要求,每年上漲10%-20%幾乎是不可能的。M50園區總經理王藝告訴《上海國資》,隨著各類成本的上升,房租在未來將只能抵充園區的日常運營開支,無利可言。因此,“必須找到創意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