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同等級的中國制造的棉紗線,印、巴棉紗在價格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價格便宜,正式“洋貨”的魅力所在,也是它一直受國內企業追捧的原因。目前,國內OE10支純棉紗要高于印度870元/噸。
國貨依然“高貴”
數字:今年第二季度,國內外棉價差平均依然在4900元/噸左右。目前,國外棉花價格依然堅挺,國內外棉價差沒有太大縮小。
基于原料優勢,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純棉紗價格大大低于我國紗價,甚至有些國家的純棉紗噸價與我國的一噸棉花價格相差無幾,誘人的價格優勢,使得2012年以來,國內進口棉紗線數量大幅增加,盡管印巴紗價格優勢依然顯著,但也推動了部分進口紗產品的價格上漲。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巴基斯坦32支純棉紗價格穩步上漲,今年7月,已經高出我國同等級紗價格每噸約850元。
今年1~6月我國棉紗線進口平均單價格為20460元/噸,出口平均單價則為30380元/噸。在我國棉紡織品主要進出口市場方面,今年1~6月,對歐洲出口增加11.6%,進口則下降3.3%;對美國出口下降2.4%,進口增加148.8%;對日本出口下降11.2%,進口下降12.0%;對東盟出口增加25.1%,進口增長50.2%。
解析:若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國的棉紡織市場,非“貴”字莫屬。從2011年至今國內外棉花價格走勢對比圖可看出,自2011年9月我國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開始,國內棉花價格就開始脫離市場的波動,高于國際棉價平穩運行。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對國際棉花需求量大,國際棉價才得以堅挺。
在主要進出口產品價格方面,我國的棉紗線同樣較貴。棉紗線價格出口比進口價格要高,出口的紗線支數比進口支數也要高。也就是說,相比之下我國的棉紗支數高,價格貴,雖價格不占優勢,但技術水平卻遠高于國外。但進入5月份以來,我國純棉紗受市場需求影響,增長乏力,價格有小幅下行。與棉紗線不同,我國棉織物進口單價要高于出口,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高檔次棉織物領域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我國棉制紡織品主要進出口市場方面,美國市場需求回升壓力大,歐洲、日本市場則表現為持續低迷,而東盟市場為我國棉制紡織品主要貿易區。
后市預測
庫存、資金壓力加大
根據以上的數據分析總結得出,上半年棉紡織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市場需求疲軟,訂單減少。二是7月底放儲結束,企業用棉成本上升。三是儲備棉質量問題多,價格高,進口棉需求大。四是進口紗價格上漲,下游小織布企業困難加劇。五是棉價差持續,需求低迷,國內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紡織品出口競爭力下降。
后市情況從棉花原料供給看,由于港口棉花庫存偏高,國庫進口棉成交加大,港口棉花庫存消化較慢,對價格會形成壓力。一些企業購買的以美元結算棉花貨物付匯期將至,資金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棉花工業庫存數量上升,可支配庫存上升明顯。原料、中間產品價格居高,傳導下游壓力增長,影響全產業鏈競爭力。
從紡織企業方面看,訂單減少,棉紗和棉布庫存有增加趨勢。大企業因配棉、消耗及人工成本、產品品質等等原因,紗價下調動力不足。購棉先交款,產品拖欠款,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停產限產較二季度增多。
在政策和供需方面,新棉花標準實施、棉花直補政策進展和放儲是否將常態化是關注的方向,與此同時還應注意2013/2014年度收儲量和新花籽棉開秤收購價以及2013/2014各國棉花產量公布的數量,這些對企業的運行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