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這個“菜鳥”由阿里巴巴牽頭組建的所謂“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CSN)”項目,這一項目集結了千億投資,阿里巴巴、銀泰、復星、富春等浙商巨賈領銜,還有中國目前非常活躍的快遞物流公司,聯合組建的一家新物流公司。
實際上,當下物流和配送對網購的制約的問題顯得日益迫切。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廉的運輸成本。受益于人力成本優勢,1公斤包裹的平均運費在中國僅為1美元左右,而在美國為6美元。但另一方面,這一行業的配送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小公司林立,競爭無序,經營成本日益高企。
按照快遞配送流程,業務員收件后送至網點,由網點統一運至倉庫,再統一分揀、派送。但是,由于大多數快遞公司所設的倉庫數量有限,無法容納激增的快件流量,造成“堵塞”。
“快遞公司就是一個中轉的水龍頭,一頭進水,一頭出水,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每天進來的水突然增加好幾倍,但能流出的水只有那么多,只好壓貨。”長期關注快遞行業的業內人士林陽告訴記者。
據林陽分析,一方面每逢節假日,電商快件數量急速上升;另一方面,快遞企業自身容量不足、快件處理能力較低,導致“爆倉”現象頻頻出現。
此外,不少消費者表示他們不只是擔心運送過程中由于損壞造成的成本或風險,據統計有高達45%的消費者聲稱他們甚至擔心在運送過程中出現用假貨調包商品的情況。
因此,無論是馬云的阿里巴巴還是任何一家電商,無疑都想彌補“物流”這塊網購生態系統中日益重要的短板。
不難看出,與前期的平臺競爭已截然不同,生態系統階段下的電商企業之間不再只是比拼規模和開放度,這些更傾向于業務層面,如今的比拼更側重物種的豐富度和依賴度,更多的需要一些保障性基礎設施,比如云計算、物流、SNS技術。
這些基礎性技術只有與業務構架形成協同合力,才能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成長。
近年來,電商對“大數據”的戰略布局也動作頻頻。電商經歷粗放的野蠻增長之后,漸入精細化運作階段,數據挖掘和分析也成為各電商企業發力的新突破點。
2012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設置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的“首席數據官”。就在任命當天,天貓攜手阿里云、萬網宣布聯合推出聚石塔平臺,以云計算為“塔基”,為天貓、淘寶平臺上的電商及電商服務商提供數據云服務。
2012年的“光棍節”促銷僅淘寶、天貓一天產生包裹達7200萬件。“來自商家的80%以上數據需求,都是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比如點擊量、訂單流轉量甚至對旺旺信息的分析。”天貓副總裁王文彬表示,數據分享創新已經初顯成效。
9月9日,騰訊云開放戰略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騰訊云定位于服務互聯網應用開發者的公有云平臺,覆蓋了計算云、數據云、個人云三個層面,包括云服務器、云數據庫、NoSQL高速存儲、騰訊移動分析、CDN、云監控和云安全等產品。
“數據分析落實到產品層面,比如采購東西,重點客戶是誰,如何推廣,這都是事先要考慮的東西。”騰訊云數據產品副總監李恭偉表示,騰訊數據分析會研究在某個時段會發生哪些事,產品和運營經理能否及時調整活動規則和戰略,這些都可以由數據分析產品提供幫助。
據介紹,騰訊云的數據分析具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對象分析。把任何分析的東西都看做是一個對象,做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強調精細化運營。其次是多維度分析。包括時間維度、用戶群維度、用戶價值維度、自然屬性維度、版本維度等等。第三個是生命周期數據分析,研究用戶購買意向,進行潛在客戶的識別等。
實際上,大數據不簡單等于數字,它不僅僅是每個月有多少訂單、多少商品或二維碼。在傳統實體店中,你可以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逛過你的店,但卻很難知道這些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他們會不會再來,而在電商世界里,數據分析甚至可以告訴你,他會不會再來、為什么沒有來。
催生新逛街時代
傳統零售與線上零售的最大區別是線上零售天然的數字化。
一般情況下想要知道實體門店的人流,并獲取這些用戶的屬性,是艱難和不可控的。“大多只能借助架設視頻來數人頭。除了功能單一,更沒有辦法與訪客互動,識別不了ID。” 營銷專家趙賀認為,商場不可能像亞馬遜、淘寶、騰訊那樣挖掘出有價值的數據,進而就無法圍繞目標客戶展開營銷,而未來如果不了解你的消費者,就只能坐等壽終正寢了。
故事本應就此結束,但轉機出現在傳統零售商開始思考線上生態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需求會日漸多元化,分層也將日益明顯,互聯網零售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會出現不同層面的匹配,強勢品牌終究會有觸網的需求。
而這些需求,更自然會提供給為線下品牌做背書的商業實體。因此,傳統的零售業上線,對于用戶定位和整個互聯網零售業態層級的劃分,往往更愿意偏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