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紡新詞“皮膚故事”
近年來,西方學者不斷推出有關“皮膚故事”的理念,即把設計、藝術、纖紡技術、電子、生物、材料學和心理學融為一體,以填平美學與技術的鴻溝。鑒于此,專業(yè)人員將皮膚看作天然的智能化材料,它既能成為一種理念模式,又可以成為創(chuàng)新紡織薄膜的象征。因此,設計未來的紡織物,其外觀、功能和感受更像一層人的皮膚。
活性皮膚“技術”的開發(fā)將成為能否在未來獲得成功的關鍵。倫敦藝術大學時尚學院專家認為,今后紡織業(yè)的熱門詞匯不是智能、功用,更多的可能是仿生,人體與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融洽,即人周圍的一切,包括他們的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的感知,以此強化智能設計理念。需要強調的是,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關系和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勝過一切,因此,“sensism”(感知主義)一詞創(chuàng)造出來,它暗示著多種感知驅動著理念的形成,如人的行為、判斷和表現(xiàn)。
例如,視覺圖像和嗅覺信息直接影響人的大腦潛意識、情緒、下意識等等。這一切都將用于感覺聚酯和理療化設計,以支撐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愿望。設計與藝術可創(chuàng)造新型的能反映人們?yōu)楦纳粕钏枰钠焚|設計。這類設計蘊含著對環(huán)境的感知。其認同度就是紡織品的交互性、活躍性與感應性。這樣的紡織品已接近生物皮膚的效應。所謂的未來紡織品就是具有多層效應的天然皮膚。
因此,未來的纖紡設計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傳統(tǒng),而身體與皮膚的生物鏈反應與熱機械轉換成為唯一的皮膚“技術”,這或許是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它理所當然地成為新型紡織品體系開發(fā)的模式和模擬對象。
皮膚感知性的紡織品需要跨學科,需要解決諸多問題,也需要大量深邃的實例。在諸多層面上,為皮膚的工程設計,許多過去的教訓我們理應吸取,可研究的最重要目標卻是開發(fā)和測試功能的、活性的、交互的紡織物,它能單獨體驗應答式、聚酯感觸式的生物環(huán)境。為此,纖紡新詞的意義范圍關系到人類皮膚組織,設計師們不得不跨領地研究人類皮膚組織,形成新的設計理念。
未來的智能纖紡領域
探索紡織材料的潛力,包括控制室溫的潛在制熱系統(tǒng),而人體皮膚感知就是最好的類比溫度調節(jié)器,因此未來世界具體的智能化纖紡研究領域會著眼于下列方面。
1)纖紡材料的熱屬性,在皮膚感應類比的條件下,讓“皮膚”成為生化機械感應器;
2)調研熱感應的潛在交互美學、感觸層面,以探索皮膚圖像和模式;
3)探索紡織物除臭、過濾、嗅覺、抗菌和治療性表層,類比:免疫力監(jiān)控、生化機械。世界紡織業(yè)已逐步進入下列主題性研究:1)記憶與識別(皮膚猶如監(jiān)控復雜基因與社會心理的監(jiān)視器);
2)保護性與舒適度(皮膚成為屏障與舒適度熱交換器);
3)感覺神經(jīng)與交流器(皮膚成為應答、交互與多功能膜)。
皮膚的天然多功能交互“技術”促使人類開始探索仿生設計,通過生物傳遞信息。例如,來自外部世界的感覺信息由皮膚收集,然后傳給大腦,形成腦電波。這類生物機械運動提示人們,電流可與新紡織膜形成某種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