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紡織墻應運而生
有一種墻紙稱為“觸摸我”,是一種交互式感觸回應功能,它感應到人體熱后可改變顏色,使表層產生印跡。
這種聚酯感觸式墻紙蘊含著一種理念,即皮膚就是一種傳感器、接收器,也是顯示器和交互器。不僅如此,這類墻紙還富含各種芳香,這些芳香在被觸發后可釋放出來。在這種效果下,生物化的嗅覺性、過濾性、抗菌性的紡織物便應運而生。它在醫學上又具有治療效果、免疫監督和生化機械作用。
微膠囊技術使芳香油浸入紡織纖維培養基內,通過釋放芳香強化環境的作用。嗅覺可以實現數種或各種程度的功效,以幫助人減壓,強化關系并達到治療作用,實現身心健康。
這樣的理念,人們的回應一定是積極的,紡織品能使他們體驗變色、留下指紋和觀察其應變能力,然后像陰影一樣慢慢消失,那是怎樣的一種研發成就呀!它一定會令人激動不已。感觸設計更能給予人預想不到的日常生活的超值功能。
感觸交互式理念的包裹墻可用于許多方面。例如,健康護理應用和孩子們的環境學習。除了引入芳香療法,芳香信息可整合入環境的目標物,甚至盲人可利用嗅覺辨別空間和方向。相對應的是,吸收氣味的紡織技術可順應環境的需求,它可吸收一定的有害氣體(如尼古丁),讓人獲得較好的環境。
當然,依本作者之見,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于人們對新生事物的回應。“觸摸敏感”墻與嗅覺紡織物具有一種潛力,即給未來的設計應用提供方向性選擇。具備未來意識的西方公司已感覺到敏感紡織品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
電子與皮膚的結合
利用電流特性,可通過熱或熱應力的顏料,反映于電流半導體纖維,使其變色,創造溫度線性模式。它類似于皮膚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反應。神經細胞傳遞信息,與外部世界相接,通過電脈沖把信息傳遞給大腦。
若能通過遙控器開關控制變色,那么,“感官屏”便可應運而生。當電流接通時,分離器顯示印指膜,此時通過導體織物傳輸感應。利用類似原理達到整合“系統1”的藝術效果。由此,繪圖、智能標示均能按需要在未來由可視和不可視方式整合入紡織墻、地毯、服裝和其他活性紡織物中。電流模擬系統促使衣服“活化”,此時數字系統便能大行其道。數字技術甚至可以在“皮膚大腦”的作用下整合為“電腦”,而衣服表層則成了界面。
還有一趨勢被稱為系列“皮膚建筑結構”。它基于放大的皮膚系統的靈感而構建和創建的技術,促使人體自身的機械交互,包括人的感覺器官、血脈系統、毛發、皮膚細胞和汗腺。這些器官可協調形成支撐功能,讓皮膚組織與織物交互。硅樹脂可用作塑性材料形成與肉體類似的皮膚,它可形成天然射影功能,然后又與導體不銹鋼長絲紗線相連,嵌入有色熱應力硅橡膠。電壓產生后,整個網狀的有機結構便能產生電熱。電流接通還能觸發芳香開關,此時整個人體會香氣四溢。由于引入了變色技術,熱應力還可創造3D結構效應。這一切過程都可讓人在靜默中感受溫度和感光的變化。
可塑性的“皮膚結構”目的是提供非同尋常的感知體驗,它涵蓋了視覺、嗅覺和觸覺,可用于系列生活方面。例如,我們通過芳香療法感觸環境的變化,減輕人們生活的壓力。這類感知性體系的出現可給醫院、療養、內科診室帶來獨特的體驗,為患者帶來福音,同時也能給人們的情緒、心理帶來個性化環境需求。
總而言之,從纖紡設計師的觀點看,模擬人體皮膚的屬性可為我們帶來敏捷的交互紡織設計理念,從而真正的智能化服裝設計體系得以形成,它將使我們獲得美學意義、感覺意義、肉體意義和觸覺意義的“皮膚化”服裝。
各種技術的結合可強化生理與心理的環境,改善我們對環境的認知。在設計師的眼中,它以一種新型的方式逐步走向商業化。當然,新型的開發需要新型的測試與標準,我們人類的理念也要隨之改變,以便與自然形成共同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