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失聲
“漢派服裝的發展有其歷史機緣。漢派服裝的輝煌期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各地的產業結構尚不完善,各地的服裝產業尚未真正發展起來,而武漢服裝業憑借起步較早的民營企業和地理商貿優勢,迎來了發展的繁榮期。”李群寶說道,后來隨著各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漢派服裝的優勢也不再明顯。
但在毛立輝看來,這并不是漢派失聲的主要原因。
“漢派服裝的許多老板都是從漢正街擺攤位起家,相較于當前深圳服裝企業老板的教育背景,武漢企業老板的素質顯然不夠。”毛立輝說道,企業老板的素養,對一個企業的經營發展有直接的導向作用,這也是造成近年來漢派服裝發展不振的重要原因。
毛立輝告訴記者,許多漢派企業的老板,缺乏品牌發展的長遠規劃,多年的抄版經歷讓他們更趨向于賺“快錢”。“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制造業發展環境的艱難,很多企業老板轉而投資房地產和金融等行業。”
不夠專注也成為漢派服裝發展的重要瓶頸,而這種經營方式,也直接導致了武漢服裝行業的浮躁氛圍。
“許多武漢的服裝企業家都不夠踏實,過于浮躁。而在這樣的行業氛圍下,很難做出好的品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莉對記者說道,其實,武漢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很多企業只是一味地模仿抄襲,對本業也不夠專注。這種產業環境也導致一些企業出走武漢,像歐蒂芙就將公司搬到了上海。
與此同時,毛立輝認為,武漢市政府及行業協會對漢派服裝發展的支持力度及引導也不夠到位。
“雖然重振漢派服裝已經提了很久,政府也曾斥巨資搞時裝周,但從整體來看,還缺乏政府還缺乏對服裝行業發展的明確規劃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武漢服裝行業協會的作用也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毛立輝告訴記者,當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對服裝行業給予大力支持,像福建每年會對行業評選的十大設計師給予10萬元的獎勵,而武漢卻沒有相應的政策。“可能政府將過多的經歷放在發展商業上,武漢的商業綜合體甚至都有多剩的趨勢。”
但在吳建民看來,政府的支持與否雖然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一個行業發展的關鍵還在于自身對于外部環境的把控和調整。
“漢派的服裝企業普遍做品牌意識弱,很多企業只追求做爆款,這也導致它們缺乏自我的品牌文化。在服裝行業發展的初期,這種模式還行得通,但隨著給地產業集群的興起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漢派服裝未能及時轉型則是導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吳建民說道。
對此,漢派服裝有無重建的可能性?
能否重建?
“其實,武漢發展服裝還是有很多產業優勢。”毛立輝告訴記者,湖北作為全國的產棉大省,同時還盛產苧麻等,有明顯的紡織服裝資源優勢;同時,武漢也是中南地區的市場制高點,有明顯的商貿優勢;并且武漢的高校非常多,人才充足。
但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則成為武漢服裝業首先面臨的問題。
“湖北雖是產棉大省,但本地的企業多以生產棉紗、棉布為主,還處于原料的粗加工階段。同時,如何留住高校人才,也是武漢要面對的問題。”毛立輝表示。
對此,李群寶也深表認同:“武漢雖然高校多,但最終選擇留在武漢工作的院校畢業生則不到10%。”
但李群寶對漢派服裝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雖然許多漢派服裝創始人的素質不夠,但隨著越來越多留學歸來的“二代”接班人,武漢服裝業不是沒有重振的希望。
“漢派服裝要振興,就要靠這些海歸派。目前回來接班的二代就已有14個左右,我們管這些學成歸來的企業家二代叫創二代。”李群寶說道。
但顯然,靠企二代的力量來重振漢派服裝也不太現實,在張莉看來,政府作用對武漢服裝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武漢雖然一直倡議重振服裝業,但政府卻一直沒有出臺具體措施,分管服裝業發展的部門也經常在變。”對此,張莉認為,漢派服裝要振興,政府首先要將服裝業納入重點支持的支柱產業,整合行業資源,扶植龍頭企業,發揮院校和專家的作用。
就在9月17日,武漢舉辦了“打造時尚產業、振興漢派服飾”的專題研討會,提出漢派要做“千億產業”的想法。但這并沒有讓毛立輝對漢派的未來明朗起來,“我希望政府以后能不再停留在喊口號上,而是出臺一些振興漢派服裝的具體規劃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