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版《Vogue》雜志推出“Fur For All Seasons(每個季節都有皮草)”的專題,時尚“女魔頭”安娜·溫圖爾在時尚圈力推皮草服裝。從裘皮大衣到皮草披肩,從毛領裝飾到皮草手袋,自此,皮草除了“炫富利器”之外也開始平添不少“時尚內涵”,越來越受到大眾消費者的追捧。
“我認為現在的皮草行業還談不上品牌,有的只是貨。除了FENDI(芬迪)之外,世界上能叫得響的品牌其實沒有幾個,更別說中國市場了。”就當前皮草行業現狀,某皮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他們來講,皮草更多的是以地域和國別來劃分,皮草間的區別無非是歐洲的貨還是土耳其的貨,俄羅斯貨或者是中國的貨。
的確,當前中國皮草業界鮮有強勢品牌,人們對皮草的消費也多以追求價值感為主,對品牌消費意識則相對淡薄。皮草的品牌化之路何以步履維艱?
先天不足
“皮草跟男裝女裝不同,它穿著的季節性強。因此,這給皮草品牌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在雪妃皮草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宗胤看來,季節因素的限制導致了皮草品牌在發展上的“先天不足”。
季節因素確實會在時間維度上對皮草的發展造成一定限制,但它絕不是導致皮草品牌發展受限的唯一因素。因為同樣作為季節性著裝產品的羽絨服行業已經誕生出波司登、雅鹿、鴨鴨等知名品牌。
那么,除了時間的限制,造成皮草行業品牌發展遲滯的原因還有什么?
“現在最好的皮草原料都出自國際皮草拍賣的‘四大行’,但四大行每年拿出來拍賣的皮草除了有數額限制外,價格也相對較高,這就導致我們的原料成本不斷攀升。”對于行業現狀,北京慧特發皮草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麗榮也表示無奈,“這也沒辦法,因為中國本土的皮草原料在品質上同國外相比差距太大。”
這首先緣于中國的氣候及地理環境,并不適合貂等動物成長。對于毛皮動物來說,海拔較高、氣候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才適合它們成長。其次,要出產優質皮草,對動物生長環境的要求也極為嚴苛。其中,良好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像優質水源、高質量的空氣等,它們直接決定了動物的成長形態。再次,中國當前的養殖環境和技術條件同國際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馬麗榮告訴記者,在歐洲先進的養殖場中,像貂等動物都有獨立的成長空間,為的就是避免動物因彼此爭斗而引發“斗毆”,因為即便一個極小的瑕疵也會導致皮草等級大打折扣。同時,國外先進的養殖場還會對動物每日的飲食安排,甚至對其食量的多少都有嚴格的把控,這樣高標準的“吃穿用度”自然為高品相的皮草出產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一切,都是當前中國企業難以企及的。
成長乏力
除了先天不足外,款式和設計也成為阻礙品牌成長的攔路虎。
“除了皮毛的品質外,款式和設計已經成為皮草服裝能否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因素。”在海藍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增超看來,皮草市場的這種變化,與近年本土消費的轉型密切相關。“當前,皮草消費在本土市場已越來越普遍,且日益呈現低齡化的消費趨勢。而對年輕人來說,他們最關注的還是款式和設計。”
面對消費者對皮草的設計訴求,中國皮草品牌還給自己留下了足夠大的“進步空間”。在CHIC2013期間,記者在走訪不少皮草展位時就發現,皮草服裝仍舊未能走出同質化的怪圈。不少皮草品牌的負責人也承認,當前中國皮草服裝在設計上的款式創新不足,同國外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此,就有企業聘用日韓設計師來提升皮草設計水平。
但慧特發皮草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麗榮認為,皮草設計上的不足與皮草自身的屬性有相當大的關聯。“皮草本身的高價值決定了其設計試錯成本的高昂,這也決定了皮草企業在設計時以保守為主,對設計創新則動力缺乏。除此之外,因為不同皮草的屬性各不相同,如何在設計上凸顯皮草的靈動光澤,對設計師來講也是很大的挑戰。它不僅要求設計師對所設計的原料屬性相當熟悉外,還要求他們能根據皮草的毛峰走向來設計打板,借此凸顯皮草的靈動感。”
讓人遺憾的是,中國目前還缺乏這種有經驗的皮草設計人才。
“當前,服裝設計專業雖在各大高校相當普遍,但設有皮草設計專業的院校卻寥寥無幾。”思齊之家皮草時裝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隋芳告訴記者,雖說設計都是觸類旁通,但皮草設計還是有其特殊性,因為它要求設計師對原料的屬性有很高的熟知度。所以,對于多數皮草企業來講,目前他們的設計人才都以自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