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前發布的年報上顯示,安踏上市五年以來業績首次下滑,凈利下滑21.5%至13.58億元。一直以穩健經營著稱的361度凈利也下滑約40%。匹克凈利下滑幅度則高達60.1%,至3.1億元。而訂貨數據同樣不能給人以鼓舞。匹克2013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同比下降20% 30%。特步和安踏也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的訂貨會訂單金額同比跌兩成左右。
年報發布時節,李寧、安踏、361度、匹克、特步、中國動向六大赴港上市的本土體育品牌一片慘淡。安踏上市五年以來業績首次下滑,凈利下滑21.5%至13.58億元。一直以穩健經營著稱的361度凈利也下滑約40%。匹克凈利下滑幅度則高達60.1%,至3.1億元。
訂貨數據同樣不能給人以鼓舞。匹克2013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同比下降20% 30%。特步和安踏也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的訂貨會訂單金額同比跌兩成左右。
訂單下降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庫存增加,據《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2年度報告》數據顯示,李寧、安踏、361度、匹克、特步、中國動向目前總庫存金額高達37.21億元。
耐克也未能逃脫窘境,其2013財年第一財季凈利潤為5.67億美元,而2012財年第一財季凈利潤則為6.45億美元。同時,耐克在中國這一關鍵市場的新訂單正在減少,大中華區新訂單數量同比下跌5%。
一邊是高企不下的庫存量,另一邊則是席卷不休的關店潮。去年,匹克和李寧約有上千家店鋪關門,特步有近百家。今年3月初,特步再次表示今年擬關閉100家左右店面,上市以來首虧的安踏今年將減少475 575家門店。
窮則思變,李寧和耐克已經踏上轉型之路,渠道下沉以清庫存,試水戶外或童裝領域以辟市場。擺在運動品牌面前的是更為艱難的“再創業”。
巨頭提前“下沉”
在服裝市場,所謂轉型無非是兩個方向:一是開拓更多的渠道,為過去的庫存找到銷路;二是找到更高利潤空間的市場“藍海”。
實際上,外資品牌在開辟新銷售渠道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
早在本土品牌大肆擴張之時,耐克和阿迪達斯均因高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人對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加上接踵而來的金融危機,導致渠道積壓存貨嚴重,先于國內品牌開始清庫存。
阿迪達斯率先開始變革,比如將全國重新分為六大區,加大對經銷商的支持力度,并最先提出“渠道下沉”。當2010年阿迪達斯宣布要深入中國1,400個地縣城市,甚至包括人口僅有5萬人的鄉鎮市場時,全行業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到后來全行業都面臨庫存危機的時候,阿迪達斯已經有了更深厚的根基。銀河證券研究部分析師馬莉告訴記者,2012年阿迪達斯在中國開設了800家門店,目前運動時尚系列、運動表現系列加起來在中國門店總數已達到7,000家。2012年,全國零售業陷入艱難,阿迪達斯卻迎來了北京奧運會后最好的時候。據了解,阿迪達斯大中華區2012全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達15.62億歐元。集團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達149億歐元。
與阿迪達斯一樣,耐克的戰略調整也以品牌布局的收縮和低端渠道的拓展為特征。除了計劃剝離茵寶和cole haan等品牌,集中精力經營耐克、喬丹、匡威和hurley品牌,耐克還將在中國市場實施“清庫存”戰略,具體措施包括增加折扣率、減少期貨訂單。
近期,有來自非官方的消息稱,耐克今年計劃在中國新開40家至50家工廠店,這一規模遠超以往,同時新開工廠店將從一線擴張至二、三線市場,折扣力度保持在3折至4折。一名前安踏人士透露:“耐克工廠店的殺傷力比較大,在1公里商圈以內,其他的體育品牌和折扣店一般很難生存。”
根據耐克的工廠店折扣來看,一般冬裝的折扣在3.5折左右,春秋季的折扣在4折左右,夏季的折扣在3折左右。如果簡單推算,耐克的暢銷運動鞋價格若在1,500元的話,那么最終的市場價也就在400~500元。這個價格無疑將對國內其他品牌的運動鞋造成極大沖擊。
擴張結束
“高速擴張”曾是各大體育品牌在中國的關鍵詞。
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十年,又搭上了北京奧運會快車,廠商們都渴望在后奧運時代分一杯羹,所以瘋狂擴張。在361度創辦前期,避開外資巨頭耐克和阿迪達斯主打的大城市,主攻二、三線城市,依靠體育營銷迅速提升品牌曝光率,使得361度在競爭較小的跑道上獲得連續多年的高增長。本土品牌老大李寧更是在2009年實現25.4%的強勁增長,一舉突破80億元,超越阿迪達斯坐上了僅次于耐克的“第二把交椅”。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那時大家的模式都是“品牌+批發”,開店雖多卻沒有規劃,更多地是把管理標準、零售標準、品牌標準下達給經銷商。忙著在千城一面的步行街上一家接一家地開店,開到不賺錢了為止。
如今,“閉著眼睛也掙錢的時代結束了”,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在微博里寫道。過去兩年時間內,習慣事事親力親為的丁世忠親自“拉網踩點”走遍了中國超過500個地市,得出了這一結論。根據這一觀察結果,他決定,安踏將實行管理結構全面下沉,實現扁平化,以清理庫存、提升店效。
長江證券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雷玉告訴記者,通過在傳統渠道降低價格、提升銷量,合理、客觀地實現單價和零售量增長在服裝零售額增長中的比例,才是這些體育品牌在未來服裝市場正常健康發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