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是工業革命的發端,250年前珍妮紡紗機和瓦特蒸汽機動力結合,開創了工業文明的新紀元。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和流水線及稍后發展的數字化電子技術,包括發生在紡織領域中的技術革命,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紡織產業將從工業文明跨向生態文明。
面臨轉型挑戰
中國紡織將世界紡織200多年的歷程凝縮在20多年工業化市場化進程中,而在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之際,新工業革命浪潮接踵而至,對中國紡織既是巨大機遇又是重大挑戰。
中國的工業化尚不徹底,農業文明殘留的小農經濟體制尚存,農業的產業化滯后影響勞動力的釋放,與紡織有關的棉毛絲麻等優質天然纖維的生產和流通市場的不完善一直制約著紡織工業的發展;
中國疆域廣大,紡織產業分布既廣且深,東西部和南北方紡織的發展水平差異巨大,雖然總體上技術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企業生存狀況、管理方式、技術水平、競爭模式、市場形態參差不齊;
中國紡織長期以來作為工業化的學習者追趕目標明確。在后工業化,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從追趕者到超越者,從工業文明的學習者到生態文明的創造者,大多數企業尚未做好角色轉換的準備,從模仿者到創新者的能力培養與人才儲備不足;
資源壟斷、分配與機會不公、貧富差距、增長失衡和中小企業生存條件惡化等,與工業文明高級階段尚有差距,實踐生態文明任重道遠;
世界和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世界紡織和中國紡織處于后MFA世界紡織產業網絡重構期,新興紡織服裝出口國的崛起,全球紡織業的轉移等,中國紡織在面臨諸多的困境下,更要實現包容性增長及和諧發展的目標。
具備有利條件
紡織是傳統工業,是工業文明的象征,是后工業化時代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焦點、難點、重點,但更具備有利條件。
中國紡織是民生產業,是有國際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是中國生態壓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發展生態文明動力最大的產業。
中國尚未完全實現工業化,現代中國紡織主要在半個多世紀中崛起,特別是近30年,一直在改革中刷新發展模式,尚未形成路徑依賴,與西方國家相比,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成本較低。
中國紡織成功地接受西方工業文明的遺產,一直在學習追趕世界先進紡織,接受教訓與經驗,具備了承擔新文明創新所需要的水平高度與物質基礎,在高速發展期恰逢新產業革命機遇,極易接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想技術和模式;
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紡織的傳統與生態文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國紡織的綜合實力、地域和產業的多元化多樣性,使轉型有扎實基礎和寬廣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