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競爭已不可持續。”來自中國彩棉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部部長湯壽伍告訴記者,集團的彩棉技術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產品種類豐富,出口市場遍布全球各地。“相對于傳統的紡織企業,金融危機以來,我們集團的市場份額仍在穩步增長。”
不僅僅是中國彩棉一家企業,記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不再滿足于“賣得多、賺得少”的現狀,力圖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在出口貿易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作為一家專注毛針織領域的出口品牌企業,上海協大今年在華交會上推出了2014年的全系列新款毛衫,與此同時,參展新品在其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同時推出。
“大約有15%左右的客戶是通過網上認識的。”公司研發副總監孫倩告訴記者,這幾年,上海協大做得更多的是堅持外貿業務模式由代加工向設計加工轉型,改變原有消極被動等待客戶的模式。“過去我們做外貿是被動地等待訂單,現在是提供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買家如果對現場成品的花色或者花型不滿意,設計師可以當場修改方案,這使得我們今年在國外的訂單大幅增加。”
一些外貿企業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低價格意味著薄利潤,這種傳統模式已經在外貿競爭中顯現出頹勢。“現在,原材料價格和工資一上漲,企業成本馬上就上來了,接下來就是利潤減少,甚至虧損,所以低價競爭的老路走不通了。”
“外貿企業、同行與國際買家三者之間都存在博弈。”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浙商研究院副院長張旭昆表示,外貿企業希望出口成本低、利潤高的產品,國際買家卻希望購買價廉物美的產品,這兩者就存在價格上的博弈。同時,張旭昆強調說,外貿同行間也存在博弈,比如如何讓同類產品更具競爭優勢,如何通過轉型獲得更多訂單。
張旭昆認為,要在這場博弈中勝出,關鍵要在產品上多“動腦子”。做生意往往是“做熟不做生”,雖然目前國際市場低迷,但對外貿企業來說,跨行也存在很大風險,最好的突圍方式就是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務。
外貿企業如何突圍
事實上,相較于傳統的出口企業,科技含量高的出口企業壓力普遍感覺不大。然而,現階段我國技術貿易只占進出口總值不到2%,外貿企業轉型升級仍然任重道遠。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外貿企業轉型有三大方向:首先是開拓新興市場,發展電子商務,拓展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的貿易;二是進軍內貿市場;第三條路是依靠技術、產品和設計等方面的創新,打造外貿自主品牌。
“從長遠看,第三條路是最終選擇。現在,我們太多的外貿企業給‘洋品牌’打工了。”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