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紡織品的循環利用更準確的應該被稱作降級利用(down cycling),因為每個環節都會降低材料的質量,原材料的損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Paul Doertenbach說。但Doertenbach說I:CO正在改變這種狀況。"當材料的原有成分可以被分解和重組時,就意味著原材料在新行業里可以被當作新的原料重新使用。"Doertenbach稱之為升級利用(up cycling),并且認為只有這樣服裝產業才能形成真正的可持續循環。
I:CO目前正在加強與循環技術專家、科學機構以及行業研究院的合作,它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每一類別的回收物中都能找到至少一種材料可以使用升級利用技術。
數據顯示,I:CO收購的舊衣物大約有10%質量完好、可穿用的、經過消毒處理進入二手市場,30%到40%經過處理作為新材料使用,比如用作汽車以及建材的內裝材料、地毯襯墊材料、毛絨玩具的填充物、造紙業的原料等。還有一部分被改造成同等材料的產品,比如抹布。但這些衣物最終只有0.3%重新回到了服裝原材料中。因此,I:CO的發言人總結說,目前能降級回收30%-40%的舊衣服,而升級利用的還不到0.3%。
但不可否認的是,舊衣回收雖然困難重重,但仍是一座每年千萬噸級的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據美國環境保護署估計,2009年美國產生1134萬噸服裝和家用紡織品,到2019年這個數量將增加到1587萬噸。來自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國內最新的數字是每年2600萬噸;正因此,越早參與其中的人,越容易占得先機。
有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國內回收衣服的空白市場,如果H&M繼續像砸地鐵廣告一樣推廣此次舊衣回收項目,很大一部分舊衣物將率先被H&M公司回收利用。這將帶給這家服裝公司在舊衣資源、環保形象、促銷等多方面的收益。
"二手"困局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何在瑞典可以產生像I:CO這樣的大型專業服裝回收公司?原因之一或許是,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有成熟的二手衣服市場,質量完好的舊衣服進入二手市場是有優先級的,但中國,目前對二手衣服的交易仍然是明令禁止。
不僅沒有專門的二手衣服市場,連民間的有償回收也是禁止的。在緣源的回收過程中,就有市民反映,萬一我們交出來的舊衣服被翻新再售怎么辦?但在國際上,翻新再售是合法存在的二手循環,只是需要必要的消毒、處理以及標明是"二手衣"而已。
楊膺鴻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看法:"如何延長廢舊衣物的使用時間,是實現廢舊衣物綜合利用的最高境界。"換言之,能夠繼續穿用才是回收舊衣物的最優選擇,是舊衣回收這條產業鏈最頂端的一環。有分析人士指出,真正實現紡織材料循環的升級利用,仍需要5-10年的時間。
問題是:誰會買二手衣?對于很多國家來說,相比恥于買二手衣,更為羞恥的是沒有衣服穿。例如在非洲,他們每年購買最多的是來自美國的二手服裝,這已經成為美國出口體量最大的商品。龐大的產業鏈供養著美國成千上萬家二手服裝公司運轉。
但中國目前仍舊不允許二手服裝的流通。理由很簡單,傳統觀念認為廢舊衣服非常不衛生,其中可能會有病毒、細菌、寄生蟲。因此,中國禁止二手服裝市場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