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略零售業顧問公司董事長、沈建國指出:“如今國內的購物中心發展勢頭雖然迅猛,但是高復制帶來的隱患將使得其逐漸走向滑坡。”他強調,零售業現在不是發展戰略,不是贏利戰略,而是生存戰略。面對國內百貨和購物中心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通過針對性的經營在市場生存下來,才有更多的力量前行。他集合了國內外的零售市場差異解析國內百貨、購物中心前進方向。
零售價格回歸才能讓消費真正騰飛
中國消費者會發現,在所在城市有10家相同規模的商場,同樣一件衣服,也許8家都可以買到站在購物便利性的角度說雖然很好,但正背離了商場細分化的發展方向。
此外,在國內一件服裝的價格可以貴到令人咋舌,甚至令人痛恨,這一點沈建國也深有感觸,“國內商場的一雙鞋子可以賣到1000元都不止,冬天的靴子可以達到1500元,這是中國老百姓不敢輕易消費的,而且商場里的品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卻沒有形成明顯差異。”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國內品質不高的產品可以賣這么貴的價錢?為什么品牌促銷的時候差價會這么多?“這就是零售業的盲點,促銷做活動的時候有客人,沒有活動的時候門可羅雀,顧客不是傻瓜,比如一件商品原價1200元,促銷的時候買100送100,這樣一來商品的巨大利潤帶給消費者的是對品牌的信譽產生懷疑,而且頻繁的促銷活動讓消費者產生‘不促不買’的消費心理,長以往會使商場或品牌的銷售處于被動。”
而國內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行業更是占據了價格的優勢,以往線下的消費者被大比例地分流到線上,為了抓住商機,很多品牌選擇在中國快速發展網上自銷,“這更是各類商場的殺手,現在國內一些商場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中國的顧客聰明到用一家美國的地址進行訂購,寄到美國地址,從美國地址用郵局快遞到手里。”沈建國建議國內的商場引進差異性品牌,尋求國外的代理品牌,建設自有品牌,以增加所謂的錯位元素,“比如臺灣的微風廣場,一年可以達到5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業績,唯有臺灣太平洋SOGO抵制微風廣場,因其實力很雄厚,其中之一就是到歐洲自己代理品牌,到日本自己代理品牌,創造了幾十個品牌,進而與傳統的的百貨公司錯位區隔。”沈建國說道。
如今很多零售商意識到:零售價格回歸才能讓中國消費真正騰飛,品牌要從質量抓起。在進行品牌導入時注重個性特點及時尚度,進入市場銷售階段后,根據銷售地區的消費差異及購買心理做適度市場化調節,便可以事半功倍,更為消費者所接受及認知。另一方面,零售企業應該更多思考如何服務及體驗價值、銷售渠道扁平化、品類多樣化及精品化、堅持對品牌和相關產品高品質的追求。
商業地產開發快速 業態應豐富化
國內的百貨在賣什么?沈建國拋出這樣的疑問。他坦言:“國內的百貨公司不是賣生活,而是賣商品和專柜,而后開出的百貨公司多數都在進行復制,最明顯的就是缺乏生活元素,像優良超市、品牌食品專柜、休閑、禮品、進口食品、硬家居產品統統沒有,更多的是品牌同質化、利益架構同質化、經營手法同質化、商業元素同質化、定位同質化、模式同質化、供應鏈同質化。除此之外,國內傳統百貨受到經營面積的制約,如最有代表性的百盛經營面積只達到1.5萬~3萬平方米,能容納的品類被大大壓縮,消費者的生活化體驗消費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