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佩里斯花紋轉移到面料表面的過程,其中總少不了一雙穩定而熟練的手,用畫筆描繪出色彩和紋樣。而要呈現在立體結構服裝上,這些花紋的布局仍需憑經驗與實踐反復權衡。在 1990 年代就已轉型成為設計師組合的 Eley Kishimoto,最初也是 Louis Vuitton、Marc Jacobs、Alexander McQueen 和 Jil Sander 等品牌愛用的印花設計師,其主創者馬克·艾雷(Mark Eley)出生在英國南威爾士的一個小鎮,從 13 歲起便開始學習傳統印花技術,家族世代從事印刷業。
手繪圖案、制成模版、套色印刷、印花面料生產所需要的不可忽略的起始印刷量……這些無不決定了,傳統印花面料從誕生到制成服裝,必然要走過一個不那么短暫,需要慎重決定的歷程。另一方面,套色可達到的豐富程度通常也局限于 6-8 種。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設計師無疑需要反復面對可行性難題,傳統印花的運作模式,與當下世界顯然是不夠匹配的。
數碼印花技術則截然不同,它可以實現在多種面料表面的照片式打印。以 Heltmut Lang 為例,2010 年,設計師尼可·康羅弗斯(Nicole Colovos)和邁克爾·康羅弗斯(Michael Colovos)使用的印花圖案,是他們用 iPhone 拍攝的旅行圖片。他們直接將其直接輸入到電腦,用制圖軟件做后期處理,再打印在面料上。
對于設計師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的私密體驗也可以直接轉化為設計動力。Akris 的 2009 春夏系列也是如此,其中的印花主題是設計師看到的一張花園池塘的照片,此后一年的秋冬系列里,湖泊、山川也出現在了印花設計中?!拔蚁胍衩匾恍??!痹O計師阿爾伯特·克里姆勒(Albert Kriemler)說。為達到這個目的,他用圖片處理軟件改變了照片中自然景觀的色澤和肌理,再截取其中的局部,將之作為紋樣印刷在針織面料上。
一時間,設計師的視野得以開拓,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兩年間,人們看到了那么多星云、宇宙、海洋、宗教題材的數碼印花設計。這種現象與手工藝的強烈復興,代表了時裝界尋求突破的兩種欲求。回頭扎進手工作坊那代代相承,耗時費工的手工裝飾傳統,是品牌確立自身地位的一種手段。它負責追溯過往。
而數碼印花的大量使用,則很符合這個重視分享性,需求多元而節奏更快的世界,它們給品牌打上容易辨識的潮流記號。只需不太大的一筆費用預算,就能獲得無限恢宏的效果。
美國鳳凰城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行一場數碼印花時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