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農植棉成本直線攀升、紡企經營受困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棉花政策應走向何方?如何實現棉花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不久前舉辦的2013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上述問題最被與會人士關注。當棉農的增產積極性無法被充分調動,紡企又面臨著購棉難、購棉貴的難題時,政策調控與市場供需的對立關系逐漸凸顯,現行的收儲政策也陷入了有些尷尬的境地。對此,業內人士齊聲呼吁,兼顧棉農與紡企的棉業長效發展機制,需要以市場供需為導向。唯有市場為帆、政府控舵,棉花產業的大舟才能愈行愈遠。
收儲政策的雙刃劍
2013年度的臨時收儲政策已經公布,儲備棉投放政策也作出了相應調整,增加了當年度棉花的投放,擴大了企業購買數量,儲備政策正在不斷完善。而對于該政策的可持續問題,業內普遍認為有待進一步改進。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指出,中國政府的各項棉業政策對穩定棉花市場、保障棉農利益、保證紡織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看到,這些措施對產業鏈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容忽視。
本年度以來,收儲政策一方面托市保農,保證國內市場能夠運行平穩,對國際市場價格也形成了有力支撐。但另一方面,棉花庫存激增,尤其是今年1月~3月,儲備棉投放和入庫同時進行,儲備棉交易幾乎占據著整個流通市場,市場自身形成價格、配置資源的能力被弱化。收儲政策演變成一把雙刃劍。在此形勢下,推行長效、靈活、積極的宏觀調控機制對棉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其中,既要綜合考慮糧棉比價、棉農基本收益、內外棉差價,又要統籌考慮紡織企業承受能力、流通企業合理利潤空間等因素對棉業的影響。而強化市場的調節作用,使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律有機結合則成為業界的共識。
有企業指出,收儲及拋儲的價格形成機制應更多地考慮市場因素。“目前,收儲價格主要基于種植成本。但這只是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要素而已,還有很多要素需要考慮。要考慮市場因素及供求關系。”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金凱如是說,“正常來講國家應該儲備三個月的棉花使用量。不考慮需求下降的因素,以每個月90萬噸為標準,庫存應不超過300萬噸為宜。但我國現在的棉花收儲量已經累計達到650萬噸,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任何政策都有局限性,不可否認的是,臨時收儲政策導致了市場調節作用的弱化。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已經和有關部門開會研究相關問題,就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現有的調控機制,建立促進中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進行探索。”
可持續挑戰貫穿全產業鏈
據中國棉花協會統計,2013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仍處于下降趨勢,而且將下降到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首次跌破7000萬畝。與此同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種植糧食和棉花意愿降低,導致棉農數量減少,其直接結果是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目前,新疆采棉的價格成本已經從幾年前的0.5元/公斤~0.8元/公斤上漲到現在的2元/公斤以上,植棉成本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