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我國服裝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用工短缺、人民幣升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服裝產業的發展速度已趨緩,產品結構單一、文化附加值低等隱性矛盾凸顯,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加快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當今服裝市場已進入“比創意”、“拼文化”的時代。我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逐漸從追求服裝的有形價值,轉變為關注品牌和產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等無形價值,人們對服裝品牌、創意的需求遠大于過去。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服裝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增強服裝產業鏈各環節的設計力度,推動工業型的服裝產業逐步向時尚型產業發展,全方位提升我國服裝產業綜合競爭實力。
提升服裝產業的文化創意,不能單純為創意而創意,要在充分理解創意元素中所包含的文化含量和美學成分的基礎上去剖析元素、解讀元素,然后和服裝產業相結合,設計出與眾不同的服裝產品。這要求設計師更加注重對中外文化以及對中外設計史、服裝史、中外美學、中外文學等的了解掌握。現在,在我國的一些自主品牌中,對創意元素中的文化解讀還存在一些誤區,以為把古代的元素全盤拿來放在現代款式上就已經完成了創意的過程。真正的創意是要提取其本身的文化含量和現代追求的一種契合,使其跨越時空、渾然天成。
堅持走集聚式發展之路
現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國際時尚之都雖各有特色,但在其產業形成條件和產業構成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都堅持走集聚式發展之路。巴黎的服裝產業集群是高級時裝產業集群,來自于世界各國的頂尖設計師和大額資本在這里實現利潤最大化;意大利的米蘭則是高級成衣產業集群。這些“世界時裝之都”正因為集聚了各種創新要素,形成了獨特的差異化發展優勢,從而把持著世界服裝產業鏈的價值高端環節。
不同地區形成什么樣的集群取決于三個方面的條件:成本、勞動力素質和市場環境。對于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如果單純依靠本地的市場規模,是難以實現產業集群的快速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必須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場上,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國服裝的魅力,加強中國服裝產業的國際市場推廣。尤其是要以培育國際服裝品牌、提高服裝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為核心,加速產業升級。
當前,我國服裝產業走集聚式發展道路,提高質量和效益,要著力推動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管理創新要求服裝產業的發展要加快建立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發展;科技創新要求在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加強研發水平,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文化創新要求創建符合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服裝文化,如提高國民的服裝審美觀念等。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推動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還是推動文化創新,都離不開人才。培養一批既懂服裝又懂經營的企業家;培養一批懂文化、知設計的服裝設計師;培養一批對服裝產品和消費市場研究透徹,能為服裝銷售造勢的營銷專家;培養一批在面輔料市場頗有研究的服裝面料設計師;培養一批精通時裝語言,并能準確表達設計師思想的時裝模特;培養一批能體味服裝真諦,能發現各種時裝風格、流派特色,通過宣傳報道造成時裝界你追我趕生動局面的時裝攝影名師、服裝專業名記者和時裝評論名家等,這對加快推動我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