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自2011年的國儲棉收購政策,目前已經導致中國國內棉花價格高出國際市場4500元/噸。目前國內收儲價格20400元/噸,截至5月13日,國際CotlookA指數折人民幣1%關稅價格14889元/噸,內外棉無稅價差約為4500元/噸。
記者調查顯示,繼去年第三、四季度棉花收儲企業交儲難,棉農亦難從中得到實惠(參見本報2012年11月28日報道《暗戰儲備棉:“托市收購”的秘密》),如今,處于中游國內的棉紡織行業也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的“鏈式反應”。
據本報記者調查,國儲棉收購政策之下,在國儲棉自身虧損、棉農難受益同時,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原本即薄利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不僅整個產業正受到集體打壓,而且中國棉紡織業產業鏈條生態也隨之改變,以至于部分企業不得不外遷至海外尋找利潤。
而在竭力維持高價格的國儲棉,其高達900萬噸的庫存水平已經高出年度中國棉花消耗量,國儲棉現在面臨的庫存減值和直接虧損,給財政造成的壓力已成重負。
此外,價格的扭曲還在導致進口配額腐敗、棉花期貨市場失去定價功能并萎縮等一系列后果。
本報記者調查顯示,棉花收儲政策,正在引發整個鏈條的扭曲,高價收儲這種模式已經窮途末路。對棉農的保護和補貼方式、對種植棉花的保護都亟須重新思考。
高達4500元/噸的價差
國儲棉的收儲政策源自2010年。由于之前的棉花市場不景氣,2010年國際棉花價格暴漲,高達32000元/噸,這導致當時有不多庫存的國儲棉大賺。早前1萬元/噸收儲的棉花,漲幅高達2倍。
“問題在于,國儲棉以為這種漲價將成為常態,以為收得越多就賺得越多,因此敞開收購,但沒想到2011年之后棉花價格大幅下降。”一位資深棉花市場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像2010年棉花價格超過1美元/磅的情形歷史上只發生了兩次,不能以此為常態。
高出國際市場的價格收購國內棉花,另外一個理由是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和棉花生產,保障國內的棉花供給。
據前述資深人士稱,在2011年有關棉花工作會議上,國儲棉有關官員即講道,“中國是紡織服裝業大國,有一定的棉花自給率,才放心發展紡織服裝業,棉花自給需要一定的量,不然會受到海外的牽制。”
但目前的情形是,國內的棉花高價格,正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原因之外,大幅提高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原材料成本,整體壓低了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
即便是按照目前的收購價格,據本報記者去年11月中旬在產棉大省山東對棉農的調查,棉農利潤也沒有比較優勢,棉農種棉積極性并不夠。對棉花進口的配額管制反而滋生腐敗,導致棉花進口配額被買賣,并加劇棉花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