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我借這個難得機會,把我們的團隊和我本人,近一段時間,特別是近期我們對中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判斷、分析、認識和一些建議向大家做匯報。
我想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看,首先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背景,我想這個問題已經介紹很多次了。我們現在所處背景是一個市場化的時期,因為從1999年棉花體制改革以來就是這樣一個階段,很快我們又進入WTO,處在全球貿易一體化,全球市場一體化的背景。這個時期我們也多邊和雙邊進行金融貿易區談判,實際是處在市場化、全球化,要發展貿易自由化的這樣一個發展的背景下。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棉花產業總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我們認為盡管從近期來看我們覺得好象是棉花多了,好象我們幾百萬噸的棉花堆在庫里。但從長期分析來看,我們仍然處在一個產不足需,供不應求的狀態,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
這個從我們國家近年來的紡織業發展可以印證這個問題。從上世紀70年代,我們就成為第一棉花消費大國,一直保持在這樣一個地位。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們紡織業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有的說8.6%的速度在增長。近十年來我們做了一個平均的分析,至少每年棉花消費量900萬噸,這是我們的消費量。我們棉花生產又是一個什么狀況?在最近十年,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們一直保持著這樣一個地位。入市以來的最近十年,我們的平均棉花種植面積是7800多萬畝,產量626萬噸。我們單產是78公斤/畝。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一直說我們用占全球面積14.5%的面積生產了占全球26%的棉花,但從總量上來看,我們的產量是不能滿足我們消費量的。因而我們判斷的第三個就是目前我們的市場,應該轉變一種觀念。就是我們的市場實際是兩個市場,這兩個市場怎么解釋呢?就是我們的紡織服裝,它是要在國內消費,有一個國內市場,同時又有一個國際市場。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資源就應該是兩個資源,一個是國內資源。我們的國內資源年均產量每年都是產不足需,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是兩種資源的結構,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2001-2012年,我們國家棉花進口量從最初的年進口11萬噸增長到上一個年度達到540多萬噸,我們的增長達到了48倍。年均進口量達到200多萬噸,占我國棉花產量的30%多。特別是在2012年,大量的進口棉花又主要是內外差價的問題,這個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市場是受全球化的制約。我剛才講我們是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分析一下2002-2011年,我們國家的棉花進口量占國內生產總量的比例從最初的3.8%增長到去年占到差不多有一半,48.8%。我們進口棉占國內消費量這樣一個比例,從最初的3.5%增長到38.4%,這似乎是一個常量。那么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出口,因為我們的棉紡織計算它有一個占比的問題,從我們紡織的工業發展歷年報告里面的數據來看,我們每年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占我們整個紡織產值30%到35%,所以這一種情況下,我們兩個市場是兩個資源在支撐。這是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承認不承認,是發生的現實。
在這種判斷和背景下,我們的棉花應該怎么發展。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人多地少這是一個自然稟賦。在這樣一個大國,中國政府歷來一要吃飯,二要穿衣,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另外我們要知道,棉暖萬家,衣披天下。先要解決國人的衣著問題,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產業應該怎么定位,剛才我們的紡織工業協會的楊助理在發言當中也說了,紡織業國家對它的定位,它是一個民生產業,傳統支柱型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這個產業國家要保持它的正常發展。從棉花來講,棉花不僅在農業、農村,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當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另外,我們的棉花產業對解決勞動力就業,對解決我們的社會穩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長期來看,這個產業我們一定要穩定,健康發展,這是我們的基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