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年在歐洲國外的品牌當中,一些二線、三線的國外品牌都紛紛進入到中國市場,有些表現是前幾年所沒有的。那么這就說明中國的市場是世界的大市場,我們的市場也不斷地在增長,但是我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什么叫激烈競爭?我舉一些例子,最近一兩年德國有一個搞渠道的公司叫OTTO公司,原來是德國的一個渠道公司做線上線下,B2B、B2C都在做,它最近跑到中國干什么呢?它要找中國的企業合作,跑到深圳、北京、寧波,一個一個重點企業拜訪,它做什么事情?它說我幫助中國的品牌,請注意,不是中國的產品,幫助中國品牌進入到德國,把中國的企業請到漢堡,它總部在漢堡,談什么?他說我的所有渠道向你開放,而且我還要在金融方面幫你支撐,那么這個當然是走出去的方法。反過來怎么理解呢?現在很多國外的品牌、企業進入中國,已經從產品的競爭走向渠道的競爭,現在走向平臺的競爭。我問OTTO,你們究竟叫什么公司?他說我既是渠道的,又是市場的,還是金融的,那么新一輪的競爭會出現什么?從產品、品牌、渠道走向平臺的競爭。現在市場很大,但是競爭的尖銳程度也很大。從去年的下半年一直到今年的一季度,包括我個人分析,雖然數據沒出來,我看了5月份的一些數據,現在每個月中央已經不報GDP了,5月份的GDP都沒講過,但是總體來講,大的紡織行業,我們的服裝行業還一個競爭很激烈的行業。
第二,我們的產業環境,我們感覺到產業發展的穩定也好,出現的問題也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說什么原因要促進我們去改變?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我們長期以來的思維方式都是一個"快"字,08年奧運會的口號是更快更強,我們都是在以更快的思維思考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追隨型的國家,我們用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毫無疑問,一定是正確的。但是當08年金融危機以后,我們的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個人感覺,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視角,我們對速度的理解必須進行調整。第一季度我們的GDP是7.7,最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權威機構還沒發布,很多經濟學家都已經對一年的增長速度進行了評判,有的說我們從8時代要到7時代,這個7不是7.5、7.7,很可能降到7.0,這個不是我們認識的,西方國家的一些專家也對我們的GDP增長的放緩做出了評判,耶魯大學的研究員羅奇就說了,GDP增速放緩對中國來說實際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家很難理解。國內專家也講到,當下不僅要忍受經濟下行,而且要不急于出手刺激經濟增長,李克強總理連續六次公開的經濟講話,他怎么來看待我們的一些問題,保8時代過去了,我們可能下移到7%,怎么辦?除了我們的結構問題以外,很大程度上,我們居民的消費還存在一些問題。
我們仍然是一個出口的大國,除了國內經濟對我們的影響以外,我們還要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全球化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這里面包括西方國家在全球的投資,全球資源的集成、配置,這兩大趨勢是沒有變化,但是全球化過程當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比如說貿易保護主義,產業的轉移,還有很多經濟結構在發生變化,比如講區域性經濟聯盟紛紛出現,這些都是。還有就是很多的不確定風險,不確定因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面,大家可以看出我們的商務部,我們的財政部,有的時候講話是角度不一樣,視角不一樣,對全球經濟情況下面,可能有些會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有些會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一些問題,我們的產業政策是有所側重面的。但是有一條,不管當前經濟危機怎么艱難,世界經濟怎么復雜,我們作為一個出口大國,我們可以在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方面進行調整,但是我們不斷地出口,不斷地走出去的方式是堅持不變的。無論是產品出去,我們的資本出去,所以最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今年以來,國家對我們企業通過走出去的方法,輸出我們的技術,輸出我們的資本,這個力度是一直在加大。除了轉變國際貿易方式以外,我們是探索一種新的全球經濟的平衡點,包括我們和發達國家,和周邊地區,和新興經濟體的關系,我們都在發生變化,不具體展開。
第三次產業革命,剛才幾位會長,無論是講到產品設計,還是孫會長講的科技創新,我個人理解,為什么我們產業發生很大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急于要轉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在過去的30多年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基本上是以第二次產業革命為特征,我們做的追隨的一種方法。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產生、發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個人理解就是我們產業的動力發生了變化,產業革命的本質是什么?產業革命的本質首先是能源獲取的方式,蒸汽機時代,電的時代,現在到環保、綠色能源時代,這是一個能源獲取的方式。第二個,是人們之間聯系的方式發生變化,從馬車信件的交換,長途海運的交換到后來電報的出現,到現在IT時代,現在都是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互聯網時代。這兩個時代核心的表現就給我們產業的動力發生了變化。比如剛才大家都講到3D,我們等一下也會闡述這個問題,3D的出現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材料問題,也是工藝手段問題。所以我個人感覺,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美國人寫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它將會對我們的產業帶來很大的變化,帶來方式上的變化,什么方式變化?我們過去叫大規模的集中式的生產,現在叫分布式的生產,能源的供給可以分布式,生產可以分布式。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有一個文件,叫做個人發電可以上到國家電網,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過去連地方的電都不可以進入到國家電網,當然現在中國個人發電進國家電網絕對是虧本的,都是一批發燒友在做的事情,但是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能源采集的分布式已經被我們認同了,那么生產也是的。剛才孫會長也講到,從大批量的,要個性化定制,大批量集中化的沒辦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