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3.7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達57810億元,同比增長12.3%。但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只增長3.3%,創近幾年新低。在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對于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紡織企業發展存在著兩大困擾因素:一是由于國內棉花收儲政策造成的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差價過大,導致企業出口競爭力下降;二是銀行系統對紡織行業融資政策收緊,造成企業融資困難。面臨如此情況,紡織服裝行業需要積極應對,練內功成為共識,而渠道建設在練內功中顯得尤為重要。
產業環境的變化
“去年的一年并不容易。”在今年召開的2012年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及2013年發展趨勢發布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這樣表示。
2012年,紡織行業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市場低迷。1—11月美國和歐盟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同比分別下降0.9%和5%,國內出口企業訂單不足。業內多家專業商會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服裝企業仍在去庫存,整體缺乏明顯回升動力和對紡織行業的帶動力,多數服裝出口企業反映,手中少有新增訂單。此外,中紡聯的調研報告指出,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拉大,受國內管理政策影響,2012年底國內棉價大幅高出國際市場,嚴重影響了棉紡產業鏈的競爭力。1—11月我國棉紗出口額同比下降8.9%,進口額卻大幅增長56.1%。受此影響,2012年我國紡織行業所占國際市場份額有所下降,1—11月在歐盟和日本進口市場中所占比重雖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8和1.1個百分點。
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們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十二五”期間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調整期,我們將不再延續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的速度效益型高速增長。“十二五”期間是整個經濟社會轉型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經濟發展速度將是一個中速,或者是次高速。速度指標是7%-8%。當中國的國民經濟gdp發展速度在7%的時候,工業的發展速度不能低于11%。現在因為第三產業的比重更大了,所以只要有超過11%的發展速度,就基本上可以支撐國民經濟7%-7.5%這樣的發展速度。紡織12.3%的增長速度是比較理性的發展速度。
紡織服裝的轉型從系統角度來說,要完成從“個體競爭”到“系統競爭”的轉變。不再是單個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而是供應鏈對供應鏈,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與市場機制綜合發揮作用的問題。其次,體系化優勢還需要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要從過去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到以開放的心態,整合社會資源來形成集成創新的合力。從注重有形產品的開發到注重無形的營銷和管理方面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中這些發展建議有了具體體現: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續發展。這是下一步的紡織發展戰略。把科技優勢轉化為內生驅動力,把人才優勢作為行業成長重要資源支撐力,構筑品牌優勢的消費向心力,以及可持續發展優勢的未來競爭力。而整個“系統競爭”中渠道建設則是其中重要一環。
服裝行業渠道變革來臨
近日,在第八屆中國零售商大會高峰論壇上,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作出了“中國零售百強發展解讀”報告。和此前不同,此次的百強排名首次將網上零售商亦列入其中,數據顯示,入圍的8家網上零售企業的銷售對百強銷售增速的貢獻度達到了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