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黃金產業輝煌不再 內積外壓遇瓶頸
作為全國羊絨產業“龍頭”的內蒙古自治區,盡管早已形成從原料生產、收購、加工到羊絨紡織品生產、新產品開發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并具有一些獨特優勢。但是在內蒙古區委調研發現,曾一度作為內蒙古支柱產業之一的羊絨產業,如今風光不再,新世紀以來全區羊絨質量持續下降,整個產業萎靡,失去市場競爭力。
有關人士分析說,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市場需求減弱。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羊絨企業從歐美市場拿到的訂單,以每年30%的速度在遞減,使得大量羊絨積壓難賣,目前全國羊絨總庫存量基本相當于內蒙古一年的羊絨產量。
我國羊絨質量下降,失去市場競爭優勢。內蒙古纖維檢驗局2012年的一次檢測結果顯示,2000年之前內蒙古地區的山羊絨平均直徑在15微米之內,之后山羊絨細度逐年增粗,到2011年達15. 71微米。絨質的下滑,大大降低了其制品輕柔、舒適、保暖、透氣等品質,損害了中國羊絨“軟黃金”的品牌信譽。
羊絨產業集中度低,準入門檻低,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現象多。同時市場監督不夠,一些有質量問題的羊絨衫流入市場。其中,內蒙古去年對21個羊絨制品經銷店的40個批次產品抽查時發現,合格企業僅有1家,合格率僅為4.8%。
國際品牌沖擊,國內品牌缺乏創新能力。不少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國際羊絨產品紛紛引領了時尚,而國內品牌缺乏創新能力。同時我國羊絨產業及市場推廣效率低,渠道成本上升,特別是產品創新能力不強,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失去了大量市場。
正視短板謀發展 練好內功是關鍵
在2013年的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不少政協委員對羊絨產業的持續低迷表示擔憂。針對近年來顯現的各種問題,他們提出,羊絨產業首先要看清自身短板,有針對地展開系統工作。
首先,要努力實現羊絨產量和質量同步上升。重視絨山羊基地建設,充分調動農牧民飼養山羊的積極性。鼓勵培育優良細絨山羊品種,大力推廣科學舍飼養殖技術。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收購優質羊絨,避免盲目追求高產而帶來山羊絨纖維變粗的風險,不斷提高原料的產量和品質。
同時,要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鼓勵和支持羊絨骨干企業重點發展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更新設備和工藝。提升自身研發能力,注重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及時推出引領市場的高檔精品,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不斷拓展消費空間。需不斷優化包括羊絨原料、初加工方面、紡織染色、羊絨制品設計制造、包裝到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合理配置各環節的利益分享份額,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另外,要加強創新,提高競爭力。企業要利用資源和品質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羊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積極與國內外著名紡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為企業提供技術中介服務和技術創新的平臺。通過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的羊絨產品,實現產業技術升級,開辟新的行業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