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行業競爭力 須國家政策來引導
盡管內蒙古的中小型羊絨企業數量在急劇增長,全區羊絨生產企業目前已達500多家,但其中真正上規模、有品牌知名度的卻不到20家。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全區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羊絨企業有91家,年產量1600多萬件。不過,據業內人士估算,眾多小企業年生產能力可達200多萬件,但大部分產品質量無保證。
為此,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我國要做大做強羊絨產業,須加強行業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從行業集中度、發展國際化品牌等方面予以支持。
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家產業政策,出臺有利于羊絨產業長遠發展的優惠政策,讓利于企業。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簡化審批,提高效率,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努力為羊絨企業牽線搭橋、籌措資金。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不斷優化羊絨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提高羊絨行業的準入門檻,強化監管力度。健全行業準入標準,從加工規模、技術創新能力、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等方面確定條件,提高羊絨行業的準入門檻,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規范行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保護有限的羊絨資源。特別是要加快制定羊絨行業質量標準。建議國家質檢總局、中國纖維檢驗局等有關部門加快協調協商步伐,共同推動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推廣。
采用大企業并購和企業間重組等方式,逐步提升羊絨行業的集中度。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羊絨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企業間資金、品牌、技術和市場等優勢互補,壯大實力。通過政府有效引導實施供應鏈管理,建立公司加牧戶的緊密合作關系,從原絨到成品實現科學管理。對生產環節進行改善和優化,提而企業效率,加強企業間的合作。
還要注重國際化品牌的培養。羊絨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國外知名品牌或設立品牌專營店等方式發展自主品牌,以清晰的市場定位創建國際高檔品牌;品牌在整體設計、運行和操作模式上與國際接軌,進行品牌形象的整體營銷策劃和設計,提升品牌知名度,豐富品牌內涵。
有專家表示,振興羊絨產業,還應加強羊絨產業文化協會建設,讓協會協助政府采取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和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實現羊絨產品、產業文化的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