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行業作為傳統零售市場的重要主力軍,隨著中國城鎮化推進和新的戰略結構調整,百貨業在面臨更大商機的同時,也開始面臨來自購物中心、超市、專賣店等其他業態的挑戰。業內普遍采用的聯營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因互相爭奪品牌商使自身利潤空間不斷受擠壓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百貨店的盈利能力。面對這一困境,商家該如何是好?
聯營模式弊端凸顯
近日,位于貴陽大十字的百盛鮮花店關門歇業。自去年底百盛金鳳凰店歇業后,這是百盛在貴陽關閉的第2家門店。雖然貴州神奇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向貴陽當地媒體回應稱,“撤除兩家門店是企業在貴陽做出的戰略調整。”但結合百盛集團利潤大幅度下降的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分析,其原因未必這么簡單。
財報顯示,百盛集團第一季度經營利潤為2.98億元,與2012年同期的4.06億元相比,下降了27%。經營利潤率也從去年同期的8.3%下降至6.0%,股東應占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4%至2.27億元。
贏利下滑的并非個例,南京新百集團也在日前公布2013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滑0.81%,凈利潤同比下滑60.31%,2013第一季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2億元,同比下滑0.81%,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776.06萬元,同比下滑60.31%。
百貨業的銷售業績不容樂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越來越多的百貨店從傳統自營模式轉向由品牌商控制進、銷、存過程的“品牌聯營”模式,品牌商進入商場,不需要支付租金,而是通過從品牌的銷售額中提取扣點作為百貨店的經營毛利。
但是,隨著國內百貨企業的日益增多,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模式在逐漸影響商場的贏利能力。盡管這些超低價的促銷方式在短期內起到了增加客流、提升銷售、加快資金回籠的目的,但是由于成本并沒有隨之相應減少,因此商家的毛利率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
那么百貨企業應如何突破?
為快時尚破例
眾所周知,快時尚品牌最大的特點是價格適中、面料普通、設計時尚、款式多樣、快速更新,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同時也是快時尚產品能很快獲得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原因所在。近年來,歐美的H&M、C&A、ZARA、MANGO,日系的UNIQLO、IMAGE等快時尚品牌明顯加快了對國內市場的“攻城略地”。
但由于種種原因, 以ZARA、優衣庫為代表的國際快時尚品牌似乎一直對百貨店視若無睹。
然而,近日,《服裝時報》記者走訪發現,位于北京積水潭的新華百貨一層的商鋪,原本提供幾家品牌賣鞋的地方被優衣庫取而代之。與百貨樓內其他的品牌統一付款的方式不同,優衣庫仍然采取直營的模式,有單獨的收款臺。其店面面積也遠遠超出其他服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