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圖上,長江以南有兩個城市——深圳和杭州,她們的女裝產業常常讓國內服裝業同行津津樂道。這兩個城市女裝業迥異的兩種發展路徑,是中國服裝業30多年來成長道路上最生動體現。這期報道,我們將這兩個城市的女裝發展概況做一個對比,希望將她們最有特點的一面展現給讀者。這或許能讓讀者找到解讀“她們之所以成其為她們”的密碼。
不同的起步
深圳女裝產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三來一補”起家,當年這種外銷為主的模式對于推動深圳服裝產業的起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杭州女裝更多依靠的是“前店后廠”的模式做大了規模,同時形成了自己的女裝風格。
深圳位于珠三角地帶,與香港毗鄰而居。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這個當初的小漁村逐漸演變為當今的繁華大都市。
杭州則地處長三角,自古以來,物產豐饒,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等的美譽。
對于二者而言,雖說有各自的優勢,但經濟富庶則是其共通之處。這在某種程度上,為二者服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產業支撐基礎。
由于深圳本身的地緣特性,該地服裝產業由“三來一補”、“貼牌加工”起家。當初深圳設立經濟特區后,這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城市,讓眾多在國內尋找市場機會的境外企業如獲至寶。“代工”成為當時深圳服裝業的自然選擇。20多年前,現在已經貴為國內高端女裝品牌代表的某品牌,當初也跟其他代工企業一樣,在深圳沙頭角保稅區的一間廠房里,接單加工外銷品牌。
20世紀80、90年代,深圳眾多的服裝加工廠都是按照訂單做來料加工,產品無一例外地外銷,根本沒有品牌的概念。但是得益于當時香港制衣業的內遷,深圳服裝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過這也僅僅限于加工制造環節,因為香港將其設計、營銷、管理、咨詢、品牌策劃、廣告等配套環節留在了大本營。
卡汶的董事長何淑君就是當初伴隨著香港制衣業的內遷來到深圳的,她本身是香港人,趕上國內改革開放后企業進入深圳特區的機遇。她說,當時特區政府對“三來一補”企業有免稅等優惠措施。
據深圳眾多的女裝品牌回憶,當時深圳的服裝代工企業非常多,為了賺取微薄的利潤,大家不得不接受外商嚴格的挑選。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當時的外商手中拿著訂單,同時找好幾家深圳代工企業商談,誰的質量好、速度快、費用低,誰就最有希望拿到訂單。
某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回憶,當時加工一件男式襯衫,代工費才6塊錢,除去員工工資、水電費、租金等必要開支,利潤稀薄。他當時就堅信,來料加工只能作為權宜之計。
現在來看,“三來一補”企業是20多年前的深圳服裝行業的主體,并且形成外銷為主的經銷模式。這種以式適應了當時服裝業自由競爭的需要,而且從確實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的深圳服裝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然而對于杭州來說,由于它不像深圳那樣具備做外貿的條件,所以大規模的外銷并不是該地服裝產業當時的主流。有資料記載,在20世紀80年代初,杭州市服裝企業以國營、集體和鄉鎮企業為主,分布在工業、商貿和鄉鎮企業系統。在后來的發展中,杭州服裝(女裝)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生產模式。有資料記載,借助“杭州絲綢甲天下”的傳統優勢,杭州女裝形成了“千家廠、千家店、萬臺機、億件衣”的產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