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儲陷“收多拋少”的泥淖中,難以為繼
棉花收儲作為短時之策,是通過調節市場供應來促成棉紡織行業的產需平衡,最終實現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密切配合。而一旦棉花收儲成為行業救市的唯一手段,就會打破市場原生態的貿易環境。據統計,2011/2012和2012/2013兩個棉花年度中國政府累計收儲棉花約1063萬噸。而截至2013年7月31日,2012/2013棉花年度國家展開的三次棉花拋儲,合計投放量約425萬噸,只占總收儲量的40%。當下中國紡織行業正經受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帶來的轉型陣痛,而外需不足、內需不振亦讓紡織企業復蘇之路坎坷異常,在此環境下,棉花收儲無疑將陷入“收多拋少”的泥淖中,難以為繼。
棉花收儲人為割裂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重了紡企負擔
中國棉花收儲實行價格托市政策,2011/2012棉花年度執行標準級皮棉收儲價19800元/噸,2012/2013棉花年度標準級皮棉收儲價提升到了20400元/噸。根據內外棉價格指數統計,自2011年棉花收儲以來,內外棉價差呈現不斷走高之勢,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處于雙軌制運行。按標準級皮棉價格測算,內外棉價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噸,當前仍徘徊在3400元/噸左右。內外棉價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國紡織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競爭力,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之下,對中國紡織企業的打擊無疑是雪上加霜。
事實證明,棉花收儲政策有其實施的局限性,并不適合于任何時期。當今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復蘇之路并不平坦,全球貿易萎縮,而中國也身處結構變革的關鍵階段,紡織產業內外部受到雙重擠壓,復蘇之路漫漫。棉花直補接替棉花收儲是恢復產業原生態貿易環境、走市場經濟道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貿易公平競爭的必由之路。改革已成共識,棉花調控即將迎來拐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