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大幅縮減 集聚優勢尚存江蘇省是我國優質繭絲綢的主要產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產業鏈齊全,生產技術發達,被譽為“絲綢之府”。然而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繭絲綢產業被納入了一般性競爭的行業,傳統的絲綢業由于受到管理機制、勞動力以及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以及產業環境、支撐條件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產業逐漸萎縮,在江蘇省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弱化。現今的江蘇省絲綢產業與1990年相比,桑田面積和蠶繭產量減少近50%,真絲綢產量減少40%左右,但在全國繭絲綢行業中產業優勢尚存。
為了更好地實現江蘇省絲綢產業可持續發展,江蘇省商務廳繭絲綢協調辦公室利用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設立了《江蘇省蠶桑產業化經營模式分析與研究》、《江蘇絲綢的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兩個課題,組織繭絲綢行業專家對江蘇省繭絲綢產業進行了全面的調研。
生產區域相對集中 企業集群現象顯現
調研顯示,2012年江蘇省有桑園面積100萬畝左右,同比增加約5.1%,蠶繭產量7.8萬噸。近兩年來,江蘇桑蠶種養規模平穩,略有增長。江蘇省的桑園和繭、絲生產區域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于東臺、海安、如皋等10個基地縣,占全省總量87%。江蘇生絲質量好,5A絲所占比例較大,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繭絲產業集聚優勢。
江蘇省80%的桑蠶繭、絲產自以南通、鹽城為主的蘇北地區,該地區是江蘇省繭、絲、綢原料加工生產基地,同時這一地區也集中了60%的繅絲企業。由于蘇北地區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化程度較高,使得該區成為了江蘇省乃至全國優質繭絲原料的主要產區。
蘇南地區特別是吳江地區則占有真絲綢產品生產的大半壁江山,其生產技術、研發能力、產品質量在全國仍處于領先水平。以吳江震澤為例,震澤鎮集聚了一大批蠶絲被家紡企業,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達26%,成為我國“蠶絲被之鄉”。另外,還有很多以加工真絲服飾類產品(圍巾、繡花、絲綢工藝等)為主的小型企業在蘇州周邊地區大量集聚,使得蘇南地區開始成為以絲綢產品深加工和終端產品貿易集散為主的新的絲綢產業集群。
品質優勢明顯 產業模式領先
目前,江蘇省絲綢產品產量和出口均位于全國第二位,是我國高檔、特色真絲綢產品生產的重要地區之一,品質優勢十分明顯。
江蘇省絲綢產品之所以品質優勢顯著,主要是由于從明清時期,江蘇絲綢業就積累了大量的技藝、人才以及絲綢文化的優勢。以蘇州市吳江等地為代表的真絲綢傳統優勢產區仍是江蘇省乃至全國真絲綢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較高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產品品種豐富、質量上乘,并有著較強的新品研發能力。另外,還有很多絲綢產品為江蘇省所獨有,如緙絲、宋錦、云錦、漳絨等。
江蘇省現有3個國家級和7個省級繭絲綢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其中,南通市海安縣的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27.6億元,帶動了海安繭絲綢產業的整體發展。另外,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實現企業年銷售額5.54億元,而且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家“蠶農合作社”,使其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的典型。江蘇省通過優秀的企業帶動地區絲綢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全國絲綢產業發展的典范。
目前,江蘇省蠶桑生產基地以富安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以東臺、海安為主體的蘇中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成為繭絲綢行業中的“蘇中現象”。
繭絲市場競爭無序 產品品牌缺乏特色
江蘇省絲綢產業雖然有淵源流長的輝煌歷史,但現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蠶繭生產基礎脆弱、絲綢市場競爭無序、絲綢工業競爭力不強等,都制約著江蘇省絲綢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