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由于桑園未被列為農田、也未作為森林加以保護,房地產開發、工業園區的設立使桑田不斷被毀。以海安縣為例,自2007年以來,該縣桑園面積減少22.34%,其中70.54%的桑園減少是因工業、農業項目等占用所致。同時,養蠶環境也趨于惡化。工業企業所排放的廢氣、廢液、廢渣,均會對家蠶構成污染威脅。由于桑園土地被擠占,飼養桑蠶的環境不斷惡化,而蠶桑龍頭企業的總體規模不大,帶動能力比較有限,使得江蘇省的蠶繭生產基礎比較脆弱。
絲綢企業不能很好帶動地方絲綢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因為三點原因:一是企業規模小而散,整體實力不強。大多絲綢企業平均年銷售收入不足5000萬元,產業發展的主體模式還是單兵作戰,產品單一,附加值低。
二是企業技術裝備落后、技改能力不足。例如自動繅絲機智能化水平低、印染后整理技術相對落后、科技攻關與創新能力不足等。使得絲綢產品整體設計感較差,差異化不夠,缺少時代元素。
三是企業缺乏專業市場和著名品牌。絲綢企業在開拓國內市場時,主要以做禮品和旅游商品為主,多在旅游商場、店鋪及攤點銷售,沒有專業的絲綢市場。而國際市場一直以訂單加工為主,由于國內大多絲綢企業產品及技術雷同,缺少自己的特色,產業整體層次不高。
同時,絲綢工業競爭力不強與繭絲市場競爭無序也有直接原因。首先,由于繭絲市場缺乏有效的管理,市場呈現無序狀態。其次,繭絲價格呈現暴漲暴跌的態勢,導致蠶繭收購價起伏不定,價格的非理性波動扭曲了市場需求,不利于產業的調整和發展。
這些問題不僅是江蘇絲綢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同時也是全國絲綢產業得不到健康良好發展的瓶頸,只有絲綢企業自身實力不斷增強、繭絲市場競爭健康有序,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絲綢產業才能做大做強,我國才能在國際絲綢市場上擁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