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企業不僅要讓目標群體使用自己的產品,還能得到消費者反饋從而提高附加值
大數據來了
自媒體時代,人們的所有行為似乎都暴露在陽光下。小到一日三餐吃了什么,買了件什么品牌的新衣服,大到買房買車、投資移民等等,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用數據來表達,而所有的數據都在網絡中有跡可循。
牛津大學與ibm在今年年初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8%的全球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大數據實踐。而在中國,四分之一的企業也正在積極投入大數據業務,中國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大數據實踐市場。
大數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關于什么是“大數據”,現在還沒有標準的定義。維基百科上有人對大數據作了如下描述:數據增長如此之快,以至于難以使用現有的數據庫管理工具來駕馭,困難存在于數據的獲取,存儲,搜索,共享,分析和可視化等方面。ibm用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簡明扼要概括出“大數據”的顯著特征。麥肯錫則定義“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
通俗地說,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的資訊。也就是說,“大數據”就是一個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的數據集。“大數據”本身并不是一種新的技術,也不是一種新的產品,而是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一種現象。
有權威機構預計,全球數據總量每兩年就會增長一倍,到2020年人類擁有的數據總量將會達到驚人的35萬億gb。在“大數據”中,存儲在數據庫中的結構化數據僅占10%,郵件、視頻、微博、帖子、頁面點擊等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占據了另外90%。視頻、音頻、圖像、數字的等多種交互方式的豐富,讓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信息爆炸的階段。有調研機構認為:未來10年之內,全球的數據和內容將增加44倍。
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來了。
耐克的故事
但是,大數據和服裝行業,有什么關系?服裝行業在大數據時代該如何作為?我們來看看主打科技創新的世界運動巨頭耐克的故事,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耐克的數字運動平臺nike+始于2006年,那個時候,耐克公司一直在尋求如何讓跑步這項枯燥單調而又孤獨的運動變得有趣起來。于是,第一款基于nike+的產品nike+ipod誕生了,它的初衷是要把運動與音樂相結合。但是,這并非多大的創新,其他品牌的產品同樣能夠完成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這件事,如何將耐克的跑鞋與蘋果的產品緊緊綁在一起,耐克將目光置于“數據”這條紐帶上。
nike+ipod組件通過在鞋里加上傳感器并給當時風靡全美的ipod裝上接收器,使用戶能夠實時看到自己的步速、距離等一系列跑步數據。此后,nike+sportband跑步腕帶也橫空出世。緊接著,nike+與蘋果ios系統合作推出app。2010年,耐克升級app為可以定位的nike+gpsapp。當年,耐克公司跑步產品的收入就高達28億美元,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nike+功不可沒。2011年,耐克和tomtom合作nike+sportwatchgps,通過usb將跑步數據上傳至nikeplus的網站,還可以從網站上獲取大量跑步路線的信息。這些路線由耐克和其他跑步愛好者上傳,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