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消費者多數都是喜歡有個性的、有獨特風格的產品,最好還不貴。他們討厭墨守成規,喜歡多變、刺激和新穎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新產品,但忠誠度一般不高,習慣將各種品牌換來換去。因為他們是在海量廣告的浸泡中長大,遭受產品和各式信息的纏繞。但是,他們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同時,也擅用搜索工具尋找答案。作為不少消費領域的消費先鋒,80后一代更注重品質,他們追求時尚,倡導個性,價格不是80后一代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們有很強烈的消費沖動。
相比于逐漸成熟的80后,90后的價值觀、審美觀、消費觀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特點使得諸多商家摸不到頭腦,90后是感性的一代,也是“看心情”行事的一代。90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90后心中的“好”與“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他們對商品的感性認識要遠遠超過理性認識。要想獲得90后的好感,不用讓他們“感動”,而要給他們“激動”。90后更注重消費時能夠體驗到“非常”“與眾不同”的感覺。
分析完成為銷費主流的兩大群體后,我們發現這兩大消費群體的共同消費喜好就是個性化消費和網絡消費。這就可以理解在如今的服裝品牌渠道中為什么電子商務和個性化較強的品牌集成店和大而全的消費方式MALL會大行其道的原因了,也明白了百貨業的短板在于千人一面的經營方式和沒有突出個性的服務。
面對這樣消費需求的變化,百貨業也在積極應對,買手制成為百貨業謀變的解決方案之一。2013年在百貨商業協會舉辦的論壇中,買手成為論壇討論命題,百貨業要擺脫千人一面的局面,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是必然的。“‘買手制’實際是一種買斷經營,是國外百貨企業通行的方式”,國內著名的買手專家姚曉云說,“中國‘買手’的出現是因為中國零售業經濟發達了,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個性化了,即使沒有電商的沖擊,百貨業的同質化也必將走不下去了,電商只是加速了渠道競爭和消費格局的改變。”
姚曉云還談到,對品牌控制強也是“買手制”的一大優勢,商場可以依靠“買手”創建一些自有品牌,很好地滿足一些特定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同時也打造了差異化的百貨業。在“買手制”中,由“買手”直接向供應商進行采購,這樣省去了聯營模式下的各種代理環節,降低了成本,銷售利潤也相對較高。這對于如今很多凈利潤不到5%的百貨業而言,無疑是久旱過后的一場春雨。但買手制也是高風險的經營方式,因為買手一旦買斷的商品不適合消費的需求,商場就需要承擔銷售不出去的風險。因此現階段,中國的百貨業對于買手制仍大部分在嘗試階段。
對于高風險高回報的買手制,大部分的百貨商業的態度是,即使很累很艱難,也一定要走這一步,否則將永遠毫無競爭力,最終被市場淘汰。
在電商和多品牌集成店中,買手制已經成為很多品牌的基本運作模式,買手制對這兩種渠道模式的興起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作為服裝渠道解決方案的買手制在中國還很年輕,也正因此,買手人才成為制約買手制發展的瓶頸。作為北京服裝學院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高級研修班的創辦人姚曉云對于買手人才的培養有著自己的見解,“買手制進入中國還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也正因此買手人才一直是服裝行業緊缺型人才,企業想要找到一個有經驗并且市場感覺良好的買手是很難的。我們創辦北京服裝學院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高級研修班正是看到現在服裝行業發展的需求,我們也希望能為行業輸送更多符合各種企業要求的買手人才。”姚曉云還談到,買手是實操技能型人才,北服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高級研修班的老師都是在一線的服裝高級專業人才,他們講授的都是一線正在使用和將要興起的方法和技能,能給學員帶來很好的實操效果,為學員將來從事買手鋪平了道路。
姚曉云還談到,北服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高級研修班不僅是買手技術、技能的傳授,課程的實操部分也給予學員充分的實踐機會。實操的板塊一直貫穿于課程的始終,將學員分組進行實操的演練,模擬制定買貨預算、實物模擬訂貨、模擬進行銷售數據分析等等,使學員真實感受到從事買手職業所要面臨的問題和解決之道。“從目前買手學員反饋的學習效果來看,很多在職的學員在返回工作崗位后在職務上都有很大的晉升,工作能力方面的提高受到了所在企業上級領導的肯定。有部分原本是非服裝背景的學員,在學習期間和學習后都進入到服裝企業,開始從事買手相關的工作。”姚曉云在談到對買手班學員的反饋時這樣說。對于正在中國服裝產業中發展的買手制而言,多為行業輸送人才一定會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買手制是否是解決渠道變化的解決最佳方案呢?這個答案還有待時間來證明,但無論怎樣,買手制都是渠道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案,并將隨著渠道的發展在中國的服裝行業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