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企業的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曾經的“萬店計劃”言猶在耳,北京奧運會后的退潮讓一批區域性品牌首先離場,而門店遍及全國的大品牌們還在為當初的狂飆突進埋單。泉州企業痛定思痛,從外向內轉,從擴張到閉門修煉內功,從粗放管理到精細化經營,從轟轟烈烈的“造牌運動”到文化植入,搞品牌營銷,泉州企業正漸漸打開一條通途。
舊商業模式遇困
傳統鞋服行業正在面臨艱難時刻,增長乏力,疲態畢現。金融海嘯余波導致消費力下滑、成本上升,資本市場壓力下粗放擴張,開店、生產速度大幅提高而忽視門店坪效的做法,造成了庫存高等疊加效應。
泉州許多深耕國內市場多年的品牌,終端門店已經接近渠道數量的天花板,迫于資本市場的壓力,粗放式擴張、大規模開店的勢頭不斷退潮。六大運動品牌2013年上半年關店2249家,其中泉州運動品牌安踏店鋪較2012年年底減少263家;匹克關店289家;特步零售點總數維持穩定在7435家,較2012年年末凈減少了75家;361°關店601家。
服裝行業已站在了人口紅利的拐點,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的消費興趣從實體店轉移到了網購。近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稱,商務部監測的3000家重點零售企業中,網絡購物銷售增長31.9%,增速分別比百貨店、超市和專業店高出21.6、23.6和24.4個百分點。而互聯網購物平臺、移動終端的發展革新了人們的消費方式,電商給線下門店帶來沖擊,也帶來機遇。
多管齊下應對關店潮
爭相開店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終止,當“萬店計劃”的理性回歸,品牌商們開始夯實內功,不求店面數量增長,而更多追求店鋪效率,以此尋找逆襲突圍的路徑。
2013年匹克將對旗下門店進行升級改造,推出“第七代”門店,匹克要求這些門店的單店面積至少達到100平方米,并在商品陳列上堅持籃球為核心的定位。去年一年,匹克約完成了1000家門店的“變臉”。
匹克希望借助門店升級來使得單店的“質量更高一點”,換句話說,在門店規模有所縮減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來應對銷售額可能下滑的風險。福建省制鞋工業協會會長、匹克集團CEO許志華指出,一些低效或者形象不好的店肯定會進行整改或者縮減,但“有關閉的門店,也會有新開的門店,匹克的門店數量大概可以保持在去年年末的水平”。
目前匹克門店平均面積大約在80平方米,許志華也坦言100平方米是公司的目標,但“未必所有門店都能達到這種程度”。
體育營銷專業人士楊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運動品牌行業這兩年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門店落后的問題,與企業的整個渠道架構、產品差異性以及營銷策略都有關系。“第七代門店”或許更多的是在營銷策略上的“概念”,但如果因此將更多的銷售責任轉嫁到經銷商身上,或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許志華透露,門店升級將由匹克方面提供統一標準,具體則由經銷商來執行,同時在投入的費用上匹克將給予一定的補貼,但并未透露具體的數額或者比例。
除了升級門店,進一步強化“副業”成了一些品牌的選擇。在大量關店的情況下,安踏兒童用品系列和FILA專賣店的店鋪數量不降反升,兩者目前的店面數量已經分別達到了811家、322家。與主營業務的平緩增長相比,安踏的兒童體育用品系列、FILA品牌產品、電商及海外銷售等幾項“副業”則均處于穩步增長的態勢中,在2013年上半年,這幾項業務同比增長62.7%,營業額達5.69億元,占安踏總營業額的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