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模式“轉換”遭遇瓶頸
是繼續停留在2012年之前的舊模式,還是轉向未來35年需要探索形成發展的新模式?擺在紡織產業面前的生存問題就是這樣地明顯。
但是,新舊模式的“轉換”遭遇的瓶頸和困難亦是同樣的顯而易見。尤其對紡織企業而言,每一步都將是脫胎換骨的轉型之痛。
2月23日,在京舉辦的中紡圓桌論壇第九屆年會試圖抓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機,為正步入攻堅關鍵期的紡織產業的轉型發展謀變避險。
內需市場成變局最大隱憂
去年紡織服裝的零售總額增長由此前的平均17%降為11.7%。
不可否認,紡織行業的“難”是整個國民經濟調整改革在紡織工業的映射。
誠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姚景源表示,紡織業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過去經濟政策負面作用的“消化期”的同步和倒逼。
內需消費市場的變化首當其沖。在預測2014年中國紡織業趨勢時,高勇認為,以“穩”為主的整個紡織行業形勢中,“變化”比去年要大,要多。
首先是原料。“棉花價格,棉花政策可能比過去兩年更難預測”,高勇指出,多數人認為新棉季到來的國家將對新疆給予目標補貼,認為今年棉花價格會大降,會較為接近國際市場價格,但實際上,在今年9月份以前仍執行國家放儲價,國庫已有1300多萬噸棉花,相當于存儲了兩年多的棉花產量,而國家現在消化的手段只有一個進口配額。
“怎么掛鉤?用什么方法掛鉤?用什么價格掛鉤是今年消化國儲棉的變數。”高勇直言,在棉花市場價格方面會有變化,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而2013年,出口回升成了紡織業“所沒有想到”的亮點。
高勇介紹,2013年紡織服裝出口統計為2920億美元,增長11.24%,遠高于全國7.9%的增長率,也是前年紡織服裝出口增長只有3.32%的“迅速拉升”。
張燕生也預測,紡織、服裝和鞋類產品2013年出口的增長率為11.2%,2014年可能上升到13.4%,遠高于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增速。
但與此相比,紡織服裝的內需下降則出乎行業意料。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1%,而紡織服裝只有11.7%。而前幾年,紡織服裝內需市場一直持續保持17%左右的增長率。
內需市場的預期不達傳達怎樣的信號?
在高勇看來,內需終端市場的變化最大變量在于電商。高勇稱,“20%的紡織品服裝在網上賣,意味著一部分服裝企業、運動裝企業、年輕人服裝服飾都轉戰了網上,傳統線下門店關閉就較快一些,關的就較多一些。”
而沖擊或許僅僅是開始。這令紡織服裝內需市場成為2014年變數最大的板塊。高勇認為,從農村人口消費和城鎮人口消費服裝家紡比1:7的不對等來看,服裝家紡類消費品不提高農村的消費水平內需就很難拉上來。而農村消費市場的驅動之難已是人所共知的“老大難”。目前,按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23.4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城鎮人口消費超20萬億元,而占總人口比重超過40%的農村人口僅消費3萬多億元。
孫瑞哲也指出,衣著類消費價格持續低于全社會消費品價格增長的態勢還會延續,甚至還會出現價格走低的趨勢。孫瑞哲認為,這需要紡織企業以材料和智能化技術為突破口,強化創新;以品牌導向力、時尚導向力為基礎,構建整個行業的消費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楊世濱指出,去年中國服裝紡織品增長只有1%,而憑借電子技術、微信等的手段和工具,中國服裝從以往單一的產品出口已變成產品和資本雙出口,服裝業因此到了布局全球市場的階段,成本訴求、品牌訴求以及國際化運作能力、國際設計能力、資本運作能力都甚至開始面臨一個全球市場的競爭。
王茁指出,就服裝的內銷而言,此前企業只需在全國各地的二、三線城市"插滿紅旗","跑馬圈地"就行,而現在終端渠道、產品創新、行業模型、商業體系甚至商業原理的創新都成為重新被強調的一種轉變。
正如張燕生的發問:“是繼續停留在2012年之前的舊模式,還是轉向未來35年需要探索形成發展的新模式?”
在“難中有變”的2014年,迫切需要紡織服裝企業給出答案。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勢在必行。”2月23日,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陳志華在中紡圓桌論壇上呼吁。
印染業作為紡織工業中最飽受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生態安全等環保壓力的細分行業,固然是轉型升級的排頭兵,但這并非是紡織產業的個中需求。
“2013年是很困難的一年,甚至一段時間內比2009年還要艱難。”這是中紡聯去年行業調研中很多國內紡織企業反映的感覺。
但在中紡圓桌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介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紡織工業整體呈現出“穩中有增”的趨勢。據數據顯示,2013年整個紡織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800億元,增長超過11%,實現利潤3605億元,增長17%。“看數據,紡織業形勢還是一片大好”,高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