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說明了什么?高勇表示,一是紡織業已進入較持續的、低增長的發展階段。按國家統計局數據,紗、布、化纖、服裝等紡織業主要產品產量在去年一季度增幅還在10%以上,但到年中降到8%左右,到下半年以后除產業用紡織品增長超12%以外,其他主要產品產量全部降到8%以下。
來自行業協會的測算比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更為低迷。“按棉紡協會、服裝協會的測算,2013年紗的產量只有超過1%的增長,布的增長為-2%,服裝只有1.25%的增長,接近于零增長,是歷年以來增長幅度最低的。”高勇如是說。
二是投資大大下降,從此前持續超過30%以上的年增長率降為2013年的17%左右。
三是原料對于紡織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比如,棉花國家收購政策導致的國內外棉價差沖擊,去年紡織業只用了830萬噸的棉花,比前年又少了200萬噸,比最高峰期的近1800萬噸則少了將近1000萬噸。”
四是訂單、利潤、產能都在向紡織行業大企業集中,尤其在棉紡、針織、服裝行業都較明顯。
五是整個紡織業節能減排形勢越來越嚴峻。“問題最大在減排,尤其是污水的排放,甚至紡織業都沒能完成國家節能減排‘十三五’指標。”
六是終端銷售渠道的重大變化。高勇表示,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測算,2013年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網上零售接近甚至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網上零售比重已達20%。
具體到紡織工業化纖、印染、產業用紡織、家紡、服裝等各個細分行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2013年紡織業整體面臨著一個艱難的局面,但仍是難中有進、調整加劇。
印染方面,陳志華介紹,印染布產量從2012年、2013年開始降為負增長,每年都要降低20多億米,產量下降的同時,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升了8%,利潤上升了10%。全國1906家規模以上企業虧損企業238家,虧損總額比2012年下降22%,虧損企業數相對2012年減少46家。
“難、穩、亂”,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則直言,2013年化纖行業增長7.9%,產能慣性增長,開工率卻在持續下降,去年開工率大概在82%,個別品種低于80%;低增速和高庫存逐步成為常態。
產業用紡織品市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介紹,產業用紡織品2013年增長12.9%,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6.5%,比去年的18%的增速略有下降,利潤增長16.4%,比去年的18.3%也略有下降,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增長28.8%,高于整個紡織業。
服裝市場也不樂觀,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王茁介紹,服裝市場消費增速逐步放緩已成定局,零售價格增長空間未來也趨于性價比合理的態勢,出口則處于量少價增的態勢。
在一系列數據呈現的背后,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張燕生分析認為,2014年紡織經濟內在規律和結構正在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整個行業正處于新舊增長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
張燕生認為,過去低成本驅動、簡單模仿、大規模生產、高碳的模式結束了,紡織業需要轉向高成本、高增值、創新驅動、高品質、小批量、定制、電商以及利用無線互聯網的機遇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增長模式。
2014年成為紡織業新舊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