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量上來看,新疆棉花具有色白、纖維成熟好、強力高、可紡性高等特點,不少紡織品出口企業紡高支紗時都要搭配新疆棉,以提高其紗布的強力、色澤。另據調研發現,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區具有干旱少雨的氣候特征,許多企業直接將棉花露天堆放,節省了不少倉儲費用。
第三,生產用電優勢。新疆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成本及銷售價格較低,利用熱能發電成本低于內地。從調研中了解到,北疆奎屯、石河子、南疆庫爾勒地區目前都有熱力自備發電廠,阿克蘇地區目前也正在籌備建設當中。
據介紹,熱力電廠發電成本均不超過0.2元/千瓦時,從開發區來看,北疆地區給企業的生產供電價格平均在0.34元/千瓦時,南疆地區加上政府補貼最終電價在0.4元/千瓦時,均大幅低于內地0.7~0.75元/千瓦時的水平。調研組算了一筆賬,以一家50萬錠規模的企業為例,在疆生產紗線,假如不考慮其他因素,一年的用電成本較內地可減少7~8千萬元,對于用電成本約占總生產成本10%以上的紡織企業來講非常具有誘惑力,而且伴隨著行業生產自動化的不斷提高,企業用電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還會進一步擴大。
第四,土地資源優勢。新疆作為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16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6,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極其豐富,與人口密度極高的沿海地區相比,新疆的土地資源優勢十分明顯。據新疆統計,其棉花種植面積達2500萬畝左右,占到全國的1/3,棉花產量占到全國的60%以上。
在疆紡企發展問題凸顯
近年來,新疆棉紡織產業的發展規模日益增長,取得了一些進步,也得到越來越多部門單位的重視和關注,但仍有諸多問題不同程度上制約著行業的發展。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在調研中體會到,經營好目前現已援疆和在疆的棉紡織企業,有效解決當下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更有成效的吸引更多的紡織企業赴疆投資、順利開展援疆工作。目前,在疆紡織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勞動力問題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技能型產業工人缺乏,員工培訓期相對較長。新疆人力資源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基數大,據資料顯示,新疆整體教育水平低于內地,具有高中(含中職)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僅占二成,疆內勞動力就業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亟須進行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另由于語言問題,員工培訓期將遠遠長于中東部地區,走訪中還了解到,南疆地區某企業普通擋車工獨立頂崗需要超過半年時間,長于內地。
其次,員工流失率偏高。據企業反映,在疆紡企員工流動率普遍偏高,其中,流動率最低的企業也超過了20%,有些企業甚至超過了30%。主要的原因有兩點:新疆人均耕地面積大,農民從事季節性工作如種棉花和摘棉花的收入比進服裝加工廠高,許多農民只是在農閑期才去工廠上班;部分職工經常會跨領域不斷轉換工作。隨著新疆基礎建設的發展,大批適齡從業人員均選擇石油、煤炭、交通等產業工作,紡織企業招工非常困難。
第三,勞動力成本偏高。從調研中了解到,在疆紡織企業員工拿到手的平均工資水平大約在3000元左右,從人均工資上看,新疆紡織企業略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但從綜合角度上看,全員勞動生產率還無法與東部地區相提并論。另一方面,援疆企業從集團總部或派出部分骨干,或赴疆協助企業發展,無形中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目前來看,在疆企業的總生產成本較內地并無明顯優勢。
在棉花問題方面,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
首先是質量問題。中棉行協在南疆調研中了解到,雖然阿克蘇地區是國內最好的棉花生產基地,但阿克蘇地區的一些棉紡企業并未使用本地棉花,而是進口周邊國家如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除棉花價格原因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國家實行收儲政策以來,導致一些企業和個人一味追求交儲數量,不重質量,采取不規范的采摘加工工序,致交儲的棉花“三絲多”、混等混級現象嚴重。“三絲”問題是目前新疆棉花生產的最大問題,政府須加強對棉花規范生產工序的引導,從源頭上保證棉花質量,并從真正意義上發揮新疆的棉花優勢。
其次是政策影響。今年4月,國家宣布取消收儲政策,實行棉花目標價補貼,預計棉花價格將會逐步與國際接軌,近期給下游市場帶來了一些觀望情緒,但對棉紡企業長遠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另一方面,由于國家連續三年實行收儲政策,大量國儲棉庫存需要消化至合理水平,因此國內棉價依然對企業生產有影響。此外,由于長絨棉尚未納入直補范疇,勢必影響棉農種棉尤其是種長絨棉的積極性(中國的長絨棉種植全部在新疆)。近幾年因收儲導致我國長絨棉占比下滑至20%以下。根據棉紡織企業的要求,建議在目標直補政策中考慮納入長絨棉目標價格,確保棉農對種植長絨棉的積極性,以穩定長絨棉的種植和產量,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行業競爭力。
在運輸成本方面,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盡管國家對出疆紡織品有運費補貼,但由于地域遼闊,且遠離下游市場,使得新疆紡織企業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內地。一家棉紗全部自用的企業稱,從阿克蘇地區的紡紗廠運一噸紗至集團總部位于浙江的下游產業加工,運費超過1000元,盡管政府有每噸500元的出疆補貼,企業還需要每噸支付500元左右。
在產業鏈配套方面,存在不完善、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問題。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雖具有多元優勢,但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發展失衡,現有政策導向偏向初級加工,如紗布出疆運輸補貼一致,后道產品無出疆運輸補貼等,后道精加工受阻已成為制約紡織產業發展的瓶頸。
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新疆優質棉花就地轉化為紗線已初見成效,但在疆紗線就地轉化為布,布再加工成服裝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后道產業鏈占比較低,由于本地市場尚未打開,產品還需運出疆進行深加工,許多在疆企業只是充當集團總部生產基地的角色,而且目前只是生產大批量的常規品種,無法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也增加了產品的運輸成本和資金周轉時間。未來,新疆的紡織產業升級之路不是擴張規模,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調整產業結構、拓展下游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