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整體配套對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地區真正希望吸引來優秀企業,建立整體產業鏈是第一位的。”他說。
事實也是如此,從紡紗、織布,到印染、后整理,最后到成衣這一系列的環節中,在發達地區企業只要集中資金和精力做好優勢產品即可,其他原料和工作均可放心外購或外包,這在中西部顯然很難實現。“如果像上游輔料采購、下游后整理等都要返回原地進行,企業成本至少要增加20%以上,這樣的轉移毫無意義。”周占達說。
即使你能夠控制成本,也愿意到外面采購,那么物流體系又是緊接而來的另一大挑戰。相比東部,中西部的物流速度仍顯滯后,這也給紡織服裝企業的采購尤其是銷售帶來困擾。一些行業領導和專家也深刻指出,在快時尚成為主導潮流的今天,紡織服裝企業已經不僅僅說是開工廠做制造,同時也是在做流通,做零售。這也使得產業轉移不能僅從制造業的概念來看,更多的要從零售業、服務業的概念來思考。因此中西部地域在承接服裝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物流體系問題必須解決。
人才也是一個關注較多的問題。雖然相比于前幾年,目前中西部地區的普通工人的工資已與東部相差不多,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已不突出,但很多企業并未對此有太多怨言,反而是高級人才的吸引和技術工人的短缺讓企業更是頭疼。
“當地工人的技術水平普遍較差,而吸引東部返鄉的技工和高級技工往往需要較高的工資,企業壓力很大。”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而一些高級管理職位如銷售經理、品牌經理等,如果在大城市還好些,如果在一些小的縣城,則基本上很難招到。
在人才的培養上,四川省一直在推進。據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尹析明介紹,目前學校已和省內多個產業園區展開合作,發揮學校優勢,在產業園區成立人力資源培訓服務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為園區量身打造所需人才。而四川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淑瓊則呼吁,各方要更多地弘揚紡織產業,加強正面引導,重新塑造從事這個美的、有前景的行業的光榮理念,形成樂意到紡織服裝行業就業的氛圍。
“產業轉移承接地不能光是眼睛盯在招商上,軟環境的打造也很重要。這包括政策環境、人才環境、服務環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只有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真正吸引投資商前來,也才能形成紡織服裝產業的興旺發達。”張延愷說。
新路徑: 產業轉移要與升級緊密結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調研中強調,在新勢下,紡織產業轉移不是現有制造能力的搬家,無論是轉出企業還是承接地,都不能僅把眼光盯在勞動力、土地和成本等上面,更重要的是要與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承接轉移地區也不能僅就園區建設談產業發展,而要把其納入城市的整體規劃。城鎮化發展、需求的增長為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新的優勢,但一定要做好規劃,依靠創新驅動,在產業轉移中實現紡織業的轉型升級。
一席話明確為產業轉移指明了方向。轉移只是表象,升級才是本質,無論對于轉出地還是承接地,只有把轉移的目的放在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才是有前途的轉移,也才能真正收到實效,做到長久發展。
在調研中能夠發現,現在中西部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起點和定位已不同于前些年,大多想以便宜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政策優勢等,吸引東部的企業把一些較落后的設備等轉移過來,以發展產業,解決勞動力就業等;現在無論是政府、園區還是企業,眼光都十分長遠。
以打造國際化的家紡服裝之都為目標,四川彭州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注重完善產業鏈條,實現錯位布局,形成了華茂、盛泰、萬貫、龍洋四大產業園區格局。據彭州市市委書記韓軼介紹,在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過程中,彭州市注重規劃先行,構建集生產、商貿、物流、培訓、會展、研發、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產城綜合體,著重發展產業的研發、設計和營銷策劃,著重發展產業高端,收到了突出的成效。
“未來彭州的家紡服裝產業要更多地體現科技、文化、品牌和創意,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動作,如舉辦成都時裝周、CCTV網絡模特大賽,打造中國紡織服裝西南創新中心,創辦新絲路中國時尚藝術學院等,這些舉措充分展現了我們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也將助推彭州走向紡織服裝產業的高端。”韓軼說。
讓人欣慰的是,在調研組走過的一些園區,無論是咸陽、彭州還是重慶,能發現一些共同的做法。首先是企業層面,都堅持轉移與升級緊密結合的原則,在轉移的同時,利用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改進、管理創新等措施實現轉型升級的最終目的。而作為承接地,也把眼光落在引進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先進技術的企業,優化承接地的產業結構,推動當地產業的升級。
另一個較明顯的現象是,這些地方和園區都開始注意打造從原料到終端市場產業鏈整體競爭的優勢,產業鏈整體轉移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產業鏈協作配套的要求越來越突出。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園區已經開始重視承接后道配套產業項目,針織、面料、家紡等行業成招商熱點。此外,化纖新材料和產業用紡織品也受到特別關注。
產業轉移重在升級,無論對轉出地還是承接地,轉移都只是手段,真正實現產業的提升才是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