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較早的“例外”、“素然”等是業界公認商業化運作得較好的設計師品牌。近年,大量70后、80后設計師主導的牌子涌現,其通常以數十萬元啟動資金辦工作室,規模在二十人左右,一年出兩三個系列。
“很多服裝專業的人畢業或留學歸國后,都有這樣的夢想,每年都有一批服裝專業的執著愛好者,前赴后繼地嘗試,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這個群體總的來說越來越大。”CONTENT目錄設計師廖曉玲說,“這幾年看著大家從非常不成熟到越來越有方向,不能說找到出路了,但能感受到行業的發展。”
上海國際服裝服飾中心副秘書長呂曉磊回憶,從2003年創辦上海時裝周開始,最初的三年基本都是主打國外品牌。“2004年我們就覺得這不可持續,慢慢考慮讓中國品牌加入。”
“但很煩的一件事情是,中國品牌剛要進(時裝周)的時候,外國品牌嫌它們,中國品牌也覺得自己很不夠。的確,一些國外牌子都做了上百年了,怎么跟別人媲美?”據呂曉磊介紹,從2006年開始,上海時裝周一年兩季基本以中國設計師品牌為主,目前它們在表現和發布上逐步積累起經驗,并越來越受關注。
呂曉磊將之表述為一個“痛苦的過程”。
呂曉磊認為,“中國那么多城市,對設計師來說,上海的環境最好,這主要取決于(上海擁有)能理解設計師品牌的消費者。時裝周每一場秀,一大半來看的都是這個牌子的忠實客人。時裝周的官微發了一條某設計師服裝系列的微博,被轉了3000多次,幾乎都是粉絲轉的。”
廖曉玲認為,對個性的認可和需求、不愿意趨同,是大家共同的心聲,相較50后、60后,現在的70后、80后由于成長環境不同,“更愿意穿得不一樣”。
上海聚集地商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林也認同這一點:“這個地方的消費者有自己的判斷力,不需要通過牌子、logo來顯示自己的身份。”該公司旗下“聚集地”商場正在做設計師品牌的展售。
呂曉磊有更實在的論據:“設計師的衣服都不便宜,七八千元的很多,這個價格可以在國際品牌當中買非常靠前的牌子了。對有這樣消費能力的人來說,出國機會其實蠻多,是有比較、有判斷的。這些人追求的是與眾不同。”
“買手”機制缺失
商業機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設計師品牌營養不良的主因:不同于國外百貨店的買手機制,中國百貨店大多是收取租金的地產商,對資金力量并不雄厚的設計師品牌而言,這意味著進駐百貨店面臨著租金壁壘,一旦進入就要承擔較高的成本,保底數、扣點等各種費用又找上門。“所有產品還都要有檢測證書,設計師只做幾十件衣服,你讓他出一個檢測報告,是有一點困難的。”
盡管數量多,但具有像“例外”一樣規模的設計師品牌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