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繼鴻(‘例外’聯合創始人)這一批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完全有機會做出商業品牌。到80后讀完大學,已經沒有這種機會了?!狈b行業觀察人士、觀潮網主編葉琪崢認為,“那時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很多行業都是平地而起,從零開始。開個小廠的成本比較低,現在沒個500萬只能開個工作室,量級完全不一樣了。”
商業機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設計師品牌營養不良的主因:不同于國外百貨店的買手機制,中國百貨店大多是收取租金的地產商,對資金力量并不雄厚的設計師品牌而言,這意味著進駐百貨店面臨著租金壁壘,一旦進入就要承擔較高的成本。
葉琪崢解釋,國外的買手機制解決了設計師品牌的零售問題,設計師幾乎只專心搞設計即可。國外百貨店的專柜不是品牌入駐,而是通過買手購入貨品,至于賣不賣得掉與品牌無關?!澳敲丛O計師每年做的事情,就是設計新款,然后要么參加時裝周,要么參加貿易秀。秀場下面是全世界的百貨店買手,他們訂貨就要付一部分錢了,比如30%,設計師拿到錢就能下單生產,交貨后再收剩下的錢。這樣設計師就有錢開發下一季?!?/P>
國內也開始有類似國外的買手店出現。時尚人士洪晃開在北京三里屯的BNC(薄荷糯米蔥)就是一家多品牌的買手店,通過買貨、設計師寄售等方式合作,事后分成。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北京、上海的棟梁。
長三角地區此類的店鋪也越來越多,通常都是聚集很多設計師品牌一起,設計師不用承擔租金,如溫州的佐佑、常州的茉莉、南京的RoundRound。內地的長沙、西安、武漢也不例外。
但這些還遠未成氣候。在上海,聚集最多設計師品牌的新天地時尚就是類似shopping mall的經營方式,設計師仍需承擔昂貴的租金。
在葉琪崢看來,國外設計師品牌的生存環境要好太多,“他們啟動資金只要一萬、兩萬歐(元),大家湊一湊,只要把一個系列做出來,有人看、有人買,就能繼續往下滾,即便失敗了也就是兩萬歐(元)。不像中國,50萬、100萬(元人民幣)只是啟動,進商場還要再(加)300萬(元人民幣),那怎么干得動?”
在國內,起步階段的設計師更多選擇開店來展示和銷售自己的產品,麻雀雖小但要五臟俱全,在銷售量不大的情況下,邊際成本依舊較高。廖曉玲的品牌一年出兩季衣服,每一季180個款色?!耙驗閱瘟啃?,我們給代工廠發出去的工價比大品牌高,而且合作的廠家不是特別穩定,它們也是相對比較小的工廠,但我們的要求蠻高,都有磨合的過程?!?/P>
一旦要進百貨店,保底數、扣點等各種費用又找上門?!八挟a品還都要有檢測證書,設計師只做幾十件衣服,你讓他出一個檢測報告,是有一點困難的。”呂曉磊說。
Ye's設計師葉謙也坦言,“租金、人員和生產成本費用是經營工作室的最大開銷”。他曾參加選秀節目魔法天裁并拿了亞軍,在時尚圈小有名氣。不過今年他已經關掉了之前的服裝工作室,開始重新整合和定位,新成立的工作室主打“大美術”概念,除了服裝設計,還涉及唱片設計、裝置藝術和微型空間設計等。